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原文
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
苏辙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
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
”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
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馀日,时宿于逍遥堂。
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赏析
熙宁十年,苏辙赴南京(今河南商丘)任判官前,与苏轼(当时任徐州知州)会宿于徐州官署中的逍遥堂。虽与相约早退的初愿不相符,但漂泊之余,犹得听中宵风雨之声从松竹中而来,或亦慰情胜无。故苏轼和诗有云:“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诗前的小引,叙述他们聚散经过,亦颇亲切隽永,故并录之。
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作者简介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第三子,与兄苏轼同登嘉祐二年进士。为王安石属官时,曾论青苗法不利于民。因受苏轼诗祸影响,谪监筠州盐酒税。司马光重新执政,欲恢复差役法以反对王安石的雇役法,又欲改王安石时期的科举办法,另为新格,他亦上书阻止。元祐六年(1091),任门下侍郎,因门下侍郎为黄门侍郎的改称,故亦称他为苏黄门。哲宗时,屡受贬谪,远至岭南。徽宗即位,复官大中大夫。蔡京当权,乃辞官居许州,终日默坐,自号颍滨遗老。因元祐旧臣,这时生存者无几,故以遗老自居。他《送文太师(彦博)致仕还洛》有“遍阅后生真有道,欲谈前事恐无人”语,亦深于世味之言。
眉山苏氏,一门三才,是一个人才集中的智慧之家。他与苏轼,名分上是兄弟,科举上是同年,文字上是知己,宦海上同经风波,情谊上则使苏轼有“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之愿。但性格不尽相同。苏辙沉静内敛而苏轼豪放外露,才气则辙不如轼,诗之奇肆变化尤远不相及,在宋诗中没有多大地位。杨慎《升庵诗话》卷一云:“苏子由《题李龙眠山庄图》四诗,奇景奇句,可诵可想。放翁谓子由诗胜子瞻,亦有见也。”这话显然过分。但苏辙诗安排妥适,时于平稳中见凝浑。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评苏辙诗有中肯处,文云:“用意用笔老重,不事驰骋,非馀人浮情粗气、苟为惊俗而意不可寻了、语句或失之平浅者可比。此所以为坡弟,能立一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