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大旱原文
吴越大旱
苏舜钦
吴越龙蛇年,大旱千里赤。
寻常粳穄地,烂漫长荆棘。
蛟龙久遁藏,鱼鳖尽枯腊。
炎暑发厉气,死者道路积。
城市接田野,恸哭去如织。
是时西贼羌,凶焰日炽剧。
军须出东南,暴敛不暂息。
复闻籍兵民,驱以教战力。
吴侬水为命,舟楫乃其职。
金革戈盾矛,生眼未尝识。
鞭笞血涂地,惶惑宇宙窄。
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
冤怼结不宣,冲迫气候逆。
二年春及夏,不雨但赫日。
安得凉冷云,四散飞霹雳。
滂沱消祲疠,甘润起稻稷。
江波开旧涨,淮岭发新碧。
使我扬孤帆,浩荡入秋色。
胡为泥滓中,视此久戚戚。
长风卷云阴,倚舵泪横臆。
吴越大旱赏析
作者中年时逢到的辰巳年头为康定元年庚辰(1040),二年辛巳(亦是庆历元年)。这时他在汴京。此诗则作于庆历三年(1043)旅居淮上时,观诗中“淮岭发新碧”可知。因此,首句的“吴越龙蛇年”,非指干支上的辰巳之年。
当时西北告急,东南大旱。诗人目睹烈日当空,流亡载道,感而赋此。司马光于英宗治平间曾说:“今既赋敛农民粟帛以给正军,又籍其身以为兵,是一家而给二家之事也。”(见《宋史·兵志四》)正可替诗中军须四句作一注脚。作者又认为由于民间怨气郁结不散,冲迫而使气候反常。古人常常把自然现象的反常,看作是政治措施失当的反映,即所谓天人感应。当时认识如此。但有些天灾危害的严重确是与人祸密切相关的。
吴越大旱作者简介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南)人,移家开封。他是个性格刚强的人,二十七岁登进士第,知亳州,一到任,就窜一土豪,杀一黠吏,后来又诣匦上疏,直指仁宗处深宫之中,燕乐无节,赐予过度。庆历四年(1044),被人借故奏劾,说他讥讽时政,就此削职为民,废放吴中,幽居沧浪亭,与鱼鸟共乐,过着“抖擞尘襟莫回首,谤书终不到溪山”(《阻风野步有感呈子履》)的生活。四十一岁复官为湖州长史,可是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他死了。江休复挽诗中有“郡邸冤狱谁与辩,皋桥(在湖州)客死世同悲”语。舜钦自己有《览照》诗云:“铁面苍髯目有棱,世间儿女见须惊。心曾许国终平虏,命未逢时合退耕。不称好文亲翰墨,自嗟多病足风情。一生肝胆如星斗,嗟尔顽铜岂见明。”可略见其生平,亦可与其诗印证。
他在政治上敢于痛陈时弊,在文学上反对流行一时的西昆体,欧阳修《苏学士文集序》中所谓“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他的诗,古风雄放劲健,近体平易可亲。但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称为“极工”的《中秋松江新桥对月和柳令之作》中的“佛氏解为银世界,仙家多住玉华宫”,实不高明,《四库总目提要》说是苏诗中的俗格、下乘,是对的。
他与梅尧臣齐名,但二人风格不同,他自己亦不愿和梅相比,认为这是可笑的事。对苏梅评价如何,自然见仁见智,但宋诗到了苏梅时,才显出了宋诗的风味。叶燮《原诗·内篇上》有云:“宋初诗袭唐人之旧,如徐铉、王禹偁辈纯是唐音。苏舜钦、梅尧臣出,始一大变,欧阳修亟称二人不置。”他和王禹偁之间相差五十余年,可是就在这半个世纪里,时代在宋诗的发展上已经起了重大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