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悼亡·结发为夫妇》赏析-宋代诗词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7:20

悼亡·结发为夫妇原文

悼亡(选二)

梅尧臣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消磨。

梅尧臣《悼亡·结发为夫妇》赏析-宋代诗词

悼亡·结发为夫妇赏析

古代悼亡诗中的佳作,皆性情中语。

作者夫人谢氏,谢涛女,谢绛妹。天圣五年(1027)结婚,时作者二十六岁,谢氏二十岁。当时作者很穷困,《怀悲》中所谓“自尔归我家,未尝厌贫窭”。庆历四年(1044),作者乘船返汴京,七月七日至高邮三沟,谢氏死于途中。因贫不能归葬,乃葬于润州。此诗即当年作。次年七夕,值谢氏逝世一周年,又作《七夕有感》云:“去年此夕肝肠绝,岁月凄凉百事非。一逝九泉无处问,又看牛女渡河归。”第三句极沉痛,末句用于悼亡,微嫌不庄。他的“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后人亦觉得是语病。

梅尧臣《悼亡·结发为夫妇》赏析-宋代诗词

悼亡·结发为夫妇作者简介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以恩荫曾任主簿、县令。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又因与苏舜钦齐名,时称苏梅。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时,在散文方面支持他的是尹洙等,在诗歌方面支持他的便是梅尧臣等,欧阳修还自以为诗不及尧臣。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记王曙知河南时,尧臣为县主簿,曙见其诗说:自杜甫殁后,二百余年不见此作。这话当然有些夸大,但足见其为当时人所推崇。

嘉祐五年,汴京大疫,他于四月间病逝。六月,其子载柩南归。元人贡奎《题梅圣俞于越亭》云:“诗还二百年来作,身死三千里外官。知己若论欧永叔,退之犹自愧郊寒。”末句即以韩愈与孟郊比喻欧、梅。

他的一些写当时政局和社会生活的作品,都很尖锐明朗,写农村的有《岸贫》的“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小村》的“寒鸡得食日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当时还是北宋中期,农民却已无衣蔽体。他在结末又说:“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诗人怨刺之情可见。

在风格上,他自己一再说想致力于平淡,但有些却有酸涩味道,使人真有“漱石”之感,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也说“间亦琢刻出以怪巧”。大体上说,他的诗风可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但古淡之极易致枯燥,刻画之极易致怪巧。其次是缺少含蓄,往往和盘托出,也就是“易尽”,和他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名言不相称。钱钟书《谈艺录》说:“花上有微阴,水边无近思,都官之好语也,亦颇似其诗境。”这比喻很中肯。要之,梅诗在宋诗中的成就,还是龚啸两句话最有分寸:“去浮靡之习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于诸大家未起之先。”(见《宋诗钞》引)

【相关阅读】

更多梅尧臣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