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赏析-宋词三百首第63首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8-05 19:24

水调歌头作品原文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2、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时在齐州。

3、“不知”二句:唐人小说《周秦纪》有诗:“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4、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美洁,如琼玉所筑。

5、低绮户:月光平照着雕刻花纹的门窗,一说绮户指有丝绸帘幕的窗户。

6、婵娟:美好,指明月。末二句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赏析-宋词三百首第63首

水调歌头作品赏析

【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词人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词的上片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于写天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点明饮酒赏月。接下“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说明词人“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独自徘徊的困惑心态。“我欲乘风归去”三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词人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做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词人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唯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色美好,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即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下片的“此事古难全”。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所称赞的名作。

更多苏轼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