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正《凤凰台次李太白韵》高台不见凤凰游赏析-宋代关于韵里风光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3:29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原文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郭祥正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催行棹,潮拥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

郭祥正《凤凰台次李太白韵》高台不见凤凰游赏析-宋代关于韵里风光的古诗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赏析

据说,李白很欣赏唐人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感到一时无法超越,便在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遗憾的同时,也下了与崔一较高低的决心。后来,他来到金陵凤凰台写下了一首并不常写的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原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那么,本诗作者郭祥正的这首诗与崔颢的诗相比如何呢?其一,崔诗虽为七言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律诗,除第五、六句为名联之外,其余不太讲究平仄,但显得气韵贯通、自由潇洒;郭诗虽为格律谨严的七言律诗,但在气韵上略为滞塞,在联语上略无新意。其二,两诗虽然同为怀古之作,但崔诗因为将关于黄鹤的传说写得美不胜收、精彩绝伦而脍炙人口,郭诗因为拘泥于实地景物而显得缺乏想象,景象一般,全诗并无出彩之句。其三,崔诗语言通俗,自然流畅,几乎句句引人入胜;郭诗似用典似不用典,意义似乎含混不清,令人有故作高深却又捉襟见肘之感。当然,如果再与李白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相比,则更显得等而下之了。之所以将郭诗选入,是因为编者欣赏他敢与名家一较高低的勇气。这或许与的宗旨有所抵牾,但若能让读者自己进行艺术比较后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并从中悟出怎样才能写出好诗的奥妙,也应该是另外一番苦心吧。

郭祥正《凤凰台次李太白韵》高台不见凤凰游赏析-宋代关于韵里风光的古诗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作者简介

郭祥正

郭祥正,字功甫,自号漳南浪士,当涂(今属安徽)人。生于皇祐五年(1053)。熙宁进士。知武冈县。当时王安石执政,他曾奏天下大计应专听安石处划,如有异议,虽大臣亦当屏黜。神宗出其章以示安石,安石耻为小臣所荐,便极口陈其无行。祥正闻之,遂以殿中丞致仕。《宋史》本传所记如此,不知是否可靠。从其他记载来看,王安石颇赏识其诗,郭祥正《奠谒王荆公坟三首》亦有“平昔偏蒙爱小诗,如今吟就复谁知”语。

他颇爱李白诗,古风有类似李白处,但缺点是粗厉。绝句多用白描而时见慧思。在北宋诗人中,他虽非大家,却是很有才气的一个。

《四库总目提要》根据他的《浪士歌》小序,指出《宋史》所记有缺漏,他的最后仕历应在漳南而非端州。这一点是很对的。但因他先曾上书推崇王安石,后来又在诗中对新法有讥刺之词,安石死,又作诗挽之,就说他“小人褊躁,忽合忽离”、“其人至不足道”。这就不公平。他作诗挽王安石,可见对安石始终尊敬,并没有因其一死而有凉薄之心。新法实施过程中,确有一些弊政,往往流于极端,民间亦有怨言,他在诗中加以谴讽,这非但没有“自相矛盾”,正见得他的正直。

补注:《古籍研究》第七期载孔凡礼《郭祥正与王安石》一文,考证《四库总目提要》失误,将孔平仲诗混为祥正诗。

更多郭祥正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