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原文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
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赏析
这是稼轩最为精彩的山水词之一。全词艺术手法丰富,措意新颖,使此词显得精彩焕发,大笔振迅,足见作者“词中之龙”的不凡器识。
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层层铺叙出灵山及齐庵的雄奇景色,并在其中打入一位观景者的心理活动。这使自然景观带上词人观物的主观性色彩,并且赋活了景物。起韵写总观、远观所见,恍若破空而来,把重叠绵延的山峰,比喻成万马正作西驰之势,却被生生勒住,故而最终回旋向东。这是用比喻和拟物手法,将群山写得气势飞腾,化静为动。在节奏上,这里由“西驰”到“回旋”再到“欲东”,一纵一勒又一放,以拦腰控勒,更显示了强劲奔腾之势。接韵又以一“正”字领起,由山外直入山内,从细处赋写灵山景象:以珍珠散乱比喻飞流倒溅,以动喻动,美在灵巧而活泼;以如弓新月比喻山涧小桥横跨风姿,以静喻静,美在玲珑幽雅。“老合”一韵,随笔一点,将自己投闲置散的苦闷和英雄豪杰的本色,借着“检校长身十万松”的意象表达了出来。在隐隐透出渴望检校雄兵意念的同时,也隐隐透出不得如此而投老空山的郁闷。上片末韵,转回写景,将自己那在松海边上的“吾庐”即题目上的“齐庵”点出,并通过对“吾庐”所在场景的渲染,映带出群山和松海的雄伟壮观。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写松而避开上韵的明写,以比喻的手法,通过写晴天丽日下状若龙蛇的松影和风雨乍起时势若海涛的松声,化实为虚,尽显松之声色气势。
过片先将山拟人化,说一座座山气爽朗的青峰,在早晨争着从云雾里钻出来与词人“见面”。显示出不为人世所喜的词人,被此处爽气的山峰所看重的情景。同时此句不仅暗接上片,也启开下文意路:因为这群山如人一般来争着与他见面,所以可用“人”来形容之。但是形易画,神难描。对于抽象的感觉,一般人只知道以形象的东西来表现,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却在以抽象表现抽象,因而显得思维活跃、思想开阔而又能使人易感:山的清新挺秀风姿,就像衣冠潇洒、风度翩翩的谢安家族的优雅子弟们一样;山的雄奇巍峨之姿,就像司马相如乘着那雍容华丽的车骑一样,显得从容优雅,气度不凡。而群山起伏、高下不平的总体状貌,则令人想起司马迁《史记》那“雄深雅健”的文风。在此,作者把他对群山如对高人妙士、如对至文圣手的感觉,很神奇地传达了出来。凭此,他对青山之神的把握和传达,体现了物我同一的最高审美境界。词的结韵,作者以一个问句将他对刚筑好堤坝的山中偃湖蓄满水的期待,表达得空灵、幽邃,引人遐想:灵山有湖水时的更其美妙景观,可谓余味悠长。
全词写山水,以动写静,显得生气勃勃,整体意境也显得戛戛独造。想象、拟人、借代、通感等手法的运用,使这一风格上尽显雄深气象的词作,富有趣味、灵感和修辞上的优美。另外,在抒情上,他采用涉笔成趣的点击法,含而不露地抒情,既不使失意牢骚之情溢出词面,又使山水风景捎带表达出这一投闲英雄的苦闷,可谓巧妙得体,意味深长。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