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贺新郎·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2:12

贺新郎·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原文

贺新郎·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

辛弃疾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

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辛弃疾《贺新郎·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贺新郎·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赏析

这首追忆与陈亮的交会与抒发别情的词作,写得勃郁动荡,笔力奇重,是稼轩词中的名篇。

全词主要抒写了他与陈亮之间志同道合的深挚友谊,同时在写景抒情中含有深刻的象征意味。起韵从长亭送别写起,而以一“说”字领起下文。下文中长亭送别的谈话,也是他们酌古准今的内容之一。他们都觉得,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和起而用世的诸葛亮,可以被看成是一体的两面,所以一样风流。但其中实有深意:词人是用不合流俗的陶渊明比拟陈亮的高洁志趣,以卧龙诸葛亮比拟陈亮的非凡才干。这两个古人,原是词人自己喜爱的,自己所欲,奉之于人,足见其诚意。飞鹊踏雪两句,即景生情,点画他送别陈亮时的长亭景色,但不是静态描绘,而是灵幻生动。“要破帽”句,则以戏谑的语言,传达年华老大的悲感,明松暗紧。“剩水”以下,也是就眼前所见,写冬日萧瑟景象和疏梅、稀雁点缀于这种景象中时所给予词人的印象。但意思不止于此,它们另有隐含作者对山河破碎、偏安一隅的南宋政局的失望,和对南宋越来越少的爱国志士无望的坚忍表示感慨之意。

下片重在抒发眷念不舍的友情,把惜别之情抒发得极为深挚动人。换头点出陈亮的别去,这就为下文写他追赶朋友、为风雪所阻的情事作准备。以下写清江冰合,陆路泥泞。水陆都不可以前行,追赶也就成了泡影。实际上,他这一次是从陆路追赶朋友的,但是特用水路为虚衬,显示出无路可通的极度失望。“车轮生四角”一语,化用典故,形象地写出了行路的困难。在这样的路途上依然想追挽朋友,其下的“行人销骨”一语,就成了顺势而下的深挚抒情了。“问谁”一句,凭空虚拟,自问自答,不仅使词意可以从无可伸展处再生波澜,而且写出了别情的不可解脱。“铸就”一韵,以极夸张的笔墨,将自己没有能够挽留住朋友而生的后悔,倾身一发,词刚气烈。“费尽人间铁”来铸就相思错,表明了作者心中异常激烈的感情。同时,就像上片后两韵的景语中包含着明显的象征意义一样,此处也颇有一语双关的妙味。它兼而谴责了南宋统治者采取投降路线,结果弄得南北分裂,山河相望而不得相合的莫大错误。这样的抒情重笔,只有包含了这种分量的内涵,才辞称其情。结韵写他在心绪不宁之夜,听笛而悲的情感,是以上感情激荡后的余音,是惜别与家国之感的余痛,令人怆然惊心,可谓是余情哀切而绵远。

值得注意的是,本词前还有一篇小序。它以简洁流畅的语言,叙述了词人与陈亮相会、同游、分手和别后的追怀,是一篇完整而优美的叙事抒情散文。它不仅不与词作内容重复,还能与原词互相生发,交映生辉。

辛弃疾《贺新郎·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赏析-宋代关于赠别会友的古诗

贺新郎·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