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赏析-宋代关于归隐带湖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1:54

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原文

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

辛弃疾

声名少日畏人知,老去行藏与愿违。

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又寄当归。

何人可觅安心法?有客来观杜得机。

却笑使君那得似,清江万顷白鸥飞。

辛弃疾《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赏析-宋代关于归隐带湖的古诗

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赏析

本词与上词作于同一时期,都是在镇江知府任上,只不过此时病体未痊;主旨也相同,都是表达思归山中的情怀。但在表达手法上有所区别。

起韵以“少日”声名和“老去”行藏作对比,以领起下文。词人“壮岁旌旗拥万夫”,能令高宗一见而三叹息,为他的英壮所感动,可以说是名声大得都生怕世人知晓了。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人物,却未成大气候,落得老来沉沦,出处尴尬:归隐之心刚起,出山之召又到。出得山来,又频频受挫受辱;归得山去,又难免沉痛寂寞。所以,一句“行藏与愿违”,写尽英雄不遇之苦,下得极沉痛,尤其是与少日对照,这个落魄老英雄的形象,就更加可悲。这是一篇抒情的总纲。接韵可谓“因病成妍”,他因生病而妙思到以药名来书怀,又因药名的介入而具有了常词所没有的趣味。“山草”“远志”,都是药名,本为一物。前人曾以之讽刺隐居的谢安出仕,说他就像有“远志”的人最终成了小草一样,谢安面有愧色。此处作者说自己由旧日“远志”而成为今日“小草”,自嘲自痛之情,十分明显。“当归”也是药名,他化用古人寄当归以邀人归去的典故,表明山中友人劝他归隐。稼轩还有一些嵌入药名的词作,而以此处三个药名用得恰当有味。下片接着此韵的意思往深处自剖,言自己的心思在归隐和用世之间徘徊难安,谁才能使我此心安定?此心尚未安定,自己已经老了,生机将尽了。这一韵,虽然是化用比较生僻的典故来写,但因为表意准确,而典故又能浑化,所以用典很成功,能以最简省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意思。此处剖心之辞,写得极其真实,极其沉痛。结韵呼应题面,借清江白鸥的自由飞翔,表明自己向往自由自在生活即归隐生活。然而“却笑”一语,却表明了他眼前还不能够如白鸥自在飞翔的遗憾。向往自由与不能安心于无为的矛盾,是他在镇江知府任上难以主动解决的,必须等待外力的推动,这个矛盾才能被化解。这便是本词的隐含之义。

此词妙用药名,精取典故,来抒情述怀,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这是本词最主要的艺术特色。另外,此词虽然体制短小,结构整饬,却能通过反跌与顿折、借典与借象抒情达意,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辛弃疾《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赏析-宋代关于归隐带湖的古诗

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