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瑞鹧鸪·京口有怀山中友人》赏析-宋代关于归隐带湖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1:54

瑞鹧鸪·京口有怀山中友人原文

瑞鹧鸪·京口有怀山中友人

辛弃疾

暮年不赋短长词,和得渊明数首诗。

君自不归归甚易,今犹未足足何时?偷闲定向山中老,此意须教鹤辈知。

闻道只今秋水上,故人曾榜《北山移》。

辛弃疾《瑞鹧鸪·京口有怀山中友人》赏析-宋代关于归隐带湖的古诗

瑞鹧鸪·京口有怀山中友人赏析

与《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永遇乐·千古江山》等同期作品不同,此词毫无英雄用世的豪情,而全是感慨思归之意。

全词一气呵成,上片抒发思归之感,下片借山中友人的不满来寄意。起韵并不明言思归之情,而以自己晚年不再写短长词,唯喜欢追和陶渊明的诗歌。大概短长词,特别适合于抒发顿挫起伏的复杂感情,而他晚年,心情渐趋于沉稳,以结构整饬、述情含蓄的五言诗歌来创作,更是得心应手。不写词而写诗,已经透露出心情转变的若干消息,而于诗中特喜追和陶诗——陶诗中的主要品类是田园诗和述理诗,则他心事的由多趋少、心境的由激荡愤郁而转为淡荡安闲等变化,也含蓄于其中。他的归隐田园的志趣,更由和陶诗而委婉地传达了出来。以下化用前人诗意表达自己的思归之心,写得俏皮而辛辣,表明了自嘲不归、自解已足的意思。“归甚易”“足何时”之语,纯然是打隐士心中流出。因为若非自认是隐士的话,那么他的复土报国之念还没有实现,又“足”在何处呢?况且这个“足”字,原就是古人教人知止、知退的词儿。换头接上片后两句而来,表明自己坚定的归隐之念。“定向”一词,语坚意决。“教鹤辈知”,则借自己以前交友猿鹤的“故事”,表明自己要让猿鹤无怨无猜。然而此处“偷闲”一词,却意义模糊,是指忙里偷闲呢?还是指忙完了再去闲一闲呢?正是这模糊的语意,流露出作者尽管归心已决,但也有迟疑。结韵则以山中故人在他的秋水观上张贴《北山移文》的猜测,表明他对此番出山的愧怍和后悔。所以,词虽然是全写归思,却表明了这是因为出山而难有作为引起的。当然,老来勘破世情,心情转而平淡,也是一个无须讳言的原因。

本词在表达上,把正笔写心和曲笔传情结合起来。说“归甚易”、“足何时”,是将语典化为盐水,直笔写怀。说“定向山中老”是正面表态。此外则用笔曲折,一借陶诗述怀,二借猿鹤写恋恋山中,三借疑故人张榜来写自己的悔愧。这样的写法,既能准确传情又得含蓄之趣。另外,化用典故时,将自己所创造的语典与前人的事典、诗典全部打散融化,以精确地表达此时所感思,最见功力。

辛弃疾《瑞鹧鸪·京口有怀山中友人》赏析-宋代关于归隐带湖的古诗

瑞鹧鸪·京口有怀山中友人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