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原文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
辛弃疾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
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赏析
词题为怀古,但并不入手擒题,而是先写眼前风云变幻的景象。目的是突出自然界的变化须臾,以为下片怀古的主题张本。上片描绘风云变幻的绍兴秋色。笔力雄健跳荡,最足以显示英雄意气。起韵写秦望山头的乱云急雨,以一个精彩的比喻来写风雨之势:那天地间乱云翻滚、急雨直泻的景象,就好像是江湖在天上倒立过来一样,无比迅猛、声势浩大。接韵以一个采自《庄子》的散文化反问句,把云雨茫茫、昏暗莫辨的形势写足。这里虽是用散文中的典故,却浑如己出,于词律毫无隔碍。“长空”一韵,则显出西风强劲,扫尽云雨后的浩浩长天。那种云清气爽、晴空如翠的情状,不著一笔,已能被语境所暗示。然而这里作者所注意的却是“变灭须臾”的自然变化的神奇,这与下片中的人事变化同一情调。四韵续写会稽夜景。突出他侧耳倾听月明之夜的“天籁”——“人间万窍号呼”的情景。这里的“人间万窍号呼”,既是被秋雨清洗后的会稽月夜特有的景象,隽美清幽,又能朦胧启示人们想见那些没有被写在纸上的“民间的声音”,含蓄深沉。
下片着重于怀古,写范蠡助勾践灭吴的往事。范蠡巧施美人计,把若耶溪上的浣纱女子西施送给吴王,助他荒纵,最终帮助勾践消灭了宿敌吴国。在咏怀这一段历史陈迹时,他不正面出笔,而以“谁”字明知故问,把历史故事变得空灵蕴藉。“至今”一韵,表达了对谋虑深沉的越国功臣范蠡的怀念。范蠡堪称越国的功臣,但功成之后却载西施泛舟于五湖,远避越王。他虽至今仍然为故乡的人们所翘望,当时却不能不防备心胸狭隘的越王。这对于希望成为范蠡那样的谋臣与贤相、帮助祖国消灭宿敌的词人,不能不形成启示。“岁云暮矣”一韵,从历史返回现实,以年光将尽、时不我待的感慨,劝慰自己不如沉醉于“鼓瑟吹竽”的人世享乐。显示出对历史与功业已经看穿后的失望。结韵顺势而下,他通过对聚居于会稽的东晋两大豪门——王谢家族的描写,表达他对于人事代谢的惆怅乃至对于历史的理解。王谢的亭馆如今余迹无存,只有冷烟笼罩着寒树,树间也唯有乌鸦的悲啼。有什么是可以在时间里停留的呢?
全词不仅写境雄阔,风格沉郁,而且又能借典言志,曲折表达自己的褒贬和心愿,因而显得余味隽永。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