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赏析-宋代关于登高怀古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1:43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原文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赏析-宋代关于登高怀古的古诗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赏析

登览怀古之作,往往以历史的变迁寄寓对国事的感慨,借古讽今,以雄深跌宕为胜。对于知己的唱和之作,往往是心语的倾诉,以诚挚深切为高。要将这两种意思打和成一片,就需要糅合两种不同的美学风格,兼有雄深与温婉。这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妙境,而本词显然达到了这一境界。

词的上阕,主要以眼前惨淡的风景来表现自己的吊古所感。写得境界开阔,感慨深沉,深深隐含着对于国事如江河日下的痛心和无奈。起头一大句,可谓发端定调,点明自己登楼凭吊历史遗迹,产生了无限“闲愁”。为什么会有“闲愁”呢?“虎踞龙盘”一大句做出了回答。如今之所以留下满目凄凉景象的六朝,是因为朝政腐朽,不思进取,才更迭不已或为北方强大的统治者消灭的。这样一来,开端所点出的“闲愁”,就并不仅是无所归依的沧桑之感,而是有着现实政治寄寓的“国愁”。南宋小朝廷已经立足四十多年了,其间文恬武嬉,主张抗战的人物被投闲置散,这不是在重蹈六朝的覆辙吗?这样的隐忧,作者不便于明确抒发,但通过其上下文语境,人们分明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接下去,作者竭力描绘在“兴亡满目”的心情中所见到的眼前风景:残败的秋柳,惨淡的斜阳,秋水荒原,悲风乔木,归鸟,孤帆,如泣如诉的清越笛声……所有的风景,组成了毫无生气的秋风落日图。它是形象的,也是情感的。在这样的风景中,兴亡的悲感特浓郁,对于国事的隐忧也特殷切。

到了下阕,词人主要以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表明对主张抗战者遭受压抑的悲愤,写得哀婉沉郁。“却忆”一语是凌空倒转,又从眼前折回到历史的记忆中去,在章法上变化生姿。而他回忆起的,是在建康活动过的杰出人物谢安。被他许为“风流”即文才武略兼备且风度超逸的谢安,曾经为抵御北方强敌立下奇功,晚年却因此而遭受天子的疑忌,以至于因别人为他代抒心曲而潸然泪下。在这国事堪忧、胡尘未洗的时代,作者是多么盼望能出现像谢安那样能挽救危机的人物啊!或者说,他是多么盼望自己能像谢安那样建立奇勋啊!这里的谢安,既以许人(史正志)也以砺己。可他又分明知道,即使是建立奇功的谢安,也不免要受到猜疑,最后只能不问国事,以下棋消磨漫长的闲散时光。以古为鉴,他不能不为英雄失路感到苍凉与愤慨。这就关合到他对史正志的知己之情了。因为史的遭遇与谢安颇有几分相似。他有抗战复国的才志,而被投闲在“长日惟消棋局”的外任上,垂垂老矣而不能有所作为。“儿辈功名”一句,化用谢安主持“淝水之战”时的典故,却转换了内蕴,在此表达出任“儿辈”猎取功名而我辈则冷眼旁观的牢骚之意。这是对史氏的慰藉,也是对朝廷宵小的嘲讽。然而稼轩的爱国情怀是悱恻的,是难以消磨的,所以尽管有这样的冷语,下文却于冷中郁热,汇成难言的一味:传说中能照人肺腑的宝镜已经失落,自己的报国理想难为人知,岁月易老、国运堪忧。这因国家、个人和朋友的命运而产生的深沉痛苦,不沉醉怎样能忘怀?!不忘怀怎样能忍受?!谁赏识并怜惜自己这怀抱独具的人,谁肯来劝自己酣饮至醉呢?结韵以景结情,以江上自朝至暮风高浪险、摧毁房屋的危景,强化全篇文字的寓意。它既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极不平静,也象征着南宋国势的危急,甚至也可以象征抗战派在投降派当道时的凶险处境。所以是一语多意,而风格则由下阕的哀婉沉郁复归于激荡慷慨,这就使全词风格有双面性,也有包举性——哀婉终究汇流于雄大。

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赏析-宋代关于登高怀古的古诗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