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赏析-宋代关于仕隐两难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1:37

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原文

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

辛弃疾

婆娑欲舞,怪青山欢喜。

分得清溪半篙水。

记平沙鸥鹭,落日渔樵,湘江上风景,依然如此。

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

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

是则是、一般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

辛弃疾《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赏析-宋代关于仕隐两难的古诗

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赏析

这是作者第一次罢归带湖时的思想写照。此词上片写景。起韵点题,写南溪初开成的欣喜。这欣喜,他不正面赋出,偏要透过一层,借青山欢喜得婆娑欲舞来写,这就显得含蓄而富有情味。接韵是一个平中逆转的句子。说它平,因为它只不过是被此处风景启发得顺着记忆而游心。他因这有水有山的带湖周围环境,想起了湘江上近似的风景。平沙鸥鹭,落日渔樵这一组静美的细节,他依然能够回忆出来,则他对于湖南生活的留恋也就可想而知。说它逆转,因为起韵的感情是很欣喜的,而这一韵中,他的感情则转了方向。从表面上看,上片到此戛然而止,并没有作一句感慨或评论。但是,虽已做好归隐之计,但仍然怀有强烈功业之念的词人,当他想到自己在湖南那段差强人意的生活,再对比此日的无所作为时,他内心的牢骚和苦闷不说也可知有多深。这里他是巧妙地利用环境相同作暗示,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抒情效果。

下片抒情。他先写自己打算向隐居九江的前代高士陶渊明学习,在自己的东篱下多种些菊花,做采菊把酒的隐士。可是又觉得,自己现在无论是饮酒还是写诗,其中所要寄托的感情都不与陶相似。怎么不相似呢?他没有明说。他这时是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个道家思想的继承者:不要功名,浑然忘世,陶醉于饮酒,并以诗表达返璞归真的哲理。而他自己,却是不能忘怀于自己的复国壮志的。“十里”一韵,先补写南溪的长度,再写自己在这十里春波上泛舟时,感觉自己更像个怕因功遭忌的才士范蠡。然后,他以调侃的口吻,表明了他和范蠡之间也有不同:尽管他们都在“弄扁舟”而归隐江湖,但范蠡是功成身退,且有美人西施相伴,自己却是壮志未酬,而且身边连个红颜知己也没有。在这诙谐的语调中,他大事未成的不甘心与苦闷,浓得如那半篙深、十里长的南溪水,令人触手可及。

辛弃疾《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赏析-宋代关于仕隐两难的古诗

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