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鹧鸪天·三山道中》赏析-宋代关于忧国伤时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1:25

鹧鸪天·三山道中原文

鹧鸪天·三山道中

辛弃疾

抛却山中诗酒窠,却来官府听笙歌。

闲愁做弄天来大,白发栽埋日许多。

新剑戟,旧风波,天生余懒奈余何?此身已觉浑无事,却教儿童莫恁么。

辛弃疾《鹧鸪天·三山道中》赏析-宋代关于忧国伤时的古诗

鹧鸪天·三山道中赏析

这是作者在离别三山、赴临安道上写下的词作。它十分真实地反映出作者因前景不测而后悔出仕的复杂心情。

上片起韵,作者用“抛却”和“却来”对照,明显地表现出对带湖与瓢泉山中那惬意的诗酒安乐窝的留恋,和对于“官府笙歌”即官场生涯的无兴趣。这一对于自己选择失措的不满和遗憾,启开了下文的抒情之门。“闲愁”一韵,以强烈的夸张,把自己在官场生活中所得的极度愁闷形容出来,并且以一日日增多的白发,来证实他的闲愁。这是他对这一段官场生活的总感受。下片转眼望将来,心情更是压抑。他以“新剑戟”与“旧风波”对举,使词意自然转入对于将来更厉害的“剑戟”即官场争斗的厌恶与担心。一句“天生余懒奈余何”,写得顽皮天真,颇有自慰之态。它其实含意很深:一方面表明了他不愿参与庸俗无聊的官场斗争的态度,一方面又表明他面对这样无聊的政治环境时心情的黯淡。末韵更把自己失志于当代、不希冀有什么作为的想法和盘托出。而这种没办法时的消极想法,又不能向他的儿辈说明,鼓励他们也采取自己一样的生活态度乃至于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人生还没有展开呢。这种矛盾和隐痛,是一个认清了世局以后,处于两难之地的人所不能避免的。

辛弃疾《鹧鸪天·三山道中》赏析-宋代关于忧国伤时的古诗

鹧鸪天·三山道中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