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原文
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
辛弃疾
倾国无媒,入宫见妒,古来颦损蛾眉。
看公如月,光彩众星稀。
袖手高山流水,听群蛙、鼓吹荒池。
文章手,直须补衮,藻火灿宗彝。
痴儿公事了,吴蚕缠绕,自吐余丝。
幸一枝粗稳,三径新治。
且约湖边风月,功名事、欲使谁知?都休问,英雄千古,荒草没残碑。
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赏析
洪适是一个因为文学和家门声望快速升迁、又被众谏臣联手谏退的宰相。因做宰相时间短暂,并无什么建树。但是在此词中,作者对这位富有文才而隐于江西的前辈,评价却不同一般。
词的上片,极力赞美洪适的文章人品和政治才能,并为他政治上的难堪遭遇致以强烈不平,写得热情焕然。首韵深受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启发,以美貌而被妒的美人,比拟包括洪适在内的古来才士,一语道破才士不遇的玄机,在于他们没有合适的“媒人”——政治上无靠山和盟友,所以容易遭到政敌的嫉妒和打击。“古来”一词,揭示出志士不遇的历史必然性。立足较高,囊括古今。这样写,不仅把洪适归为古来稀见的才士之列,而且以古来才士不幸的命运代他开解。接韵以“看公”直接点题,并以明月比喻洪适的出众才华,以与众人那晦暗如微星的光彩形成鲜明对照。“袖手”一韵,言如此不凡的人物,居然袖手归隐于山水间,以高山流水为知音,而听任群蛙在荒池里鼓噪。这里的“群蛙鼓吹”,隐喻朝廷上群小对他的攻击,也兼喻现时朝廷群僚都不过是无才的群蛙鼓噪而已。上片末韵,对洪适的赞美至于极点,说他是文章圣手——这里巧用了文章一词的多义性,即借用他能补足天子龙衮上水藻火焰怪兽相加的灿烂图案,比喻他具有辅君治国的大才能。
下片转写自己的爱国忧国余情,并邀约前丞相与自己一起吟赏湖边风月,写得激愤宛然。过片借用典故,自称“痴儿”,颇有为自己眷怀君国感到无奈的意味。此处借用吴蚕吐丝的隐喻,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能忘怀国家大事的心情,并含有自我叹息之意。接着,他借用“一枝”“三径”两个典故,对自己幸而整治得一个隐居的安乐窝表示欣慰。以下邀请洪适与自己一起流连于湖边风月,不要再管什么功名之事。然而,此处生生蹦出“功名”二字来,说明他心中正不能忘怀于建功立业的大事业。结韵收结人我,以英雄荒草的冷落意象,表达他对于功名事业终归空虚的认识。这认识,既表明了他的自慰与慰人(洪适),也表明了他的激愤和苍凉,含蕴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虽在上片为洪适抒怀,却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来写。所以,他写的洪适如果不够真实,也并不奇怪,他正要借洪适的遭遇,抒发自己才士见妒的牢骚呢!本词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一是化用众多的典故,使表意凝练含蓄;一是运用丰富的隐喻,赞美对方和自抒情怀,使词章余味隽永。
满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韵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