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11:09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原文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宴,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赏析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的好友张坚调任兴元(治今陕西汉中市)知府。在饯别的宴会上,作者写下这首词为赠。它虽是送别之作,主旨却在于抒发作者对于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妥协政策的深刻不满。

起句从朋友赴任的汉中落笔,切合题面。以下至“一战东归”用与汉中有关的史实,明为赞美刘邦凭据蕞尔汉中以兴汉朝基业,暗处表达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无心复国、坐使金人侵吞自己的半个江山的不满。下一大句承此而下,颂古非今:当初萧何为了统一大业,爱惜人才,为刘邦追回负气而走的将才韩信,这样的事情而今已经看不到了。言下之意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栋梁之材,如今只是被排挤、受冷落。尽管如此,作者并没有只发抒个人不得志的牢骚,而是将自己的痛苦与国家的不幸联系起来,写面对破碎的山河无缘拯救,只落得泪满衣襟。末一大句,以一个极不合理的对照,写尽了作者的忧国愤慨之情。一方面是敌人的不断入侵;另一方面却是西风中我军所养的战马虽已膘肥体壮,但在朝廷的妥协政策下无所作为。在此可以窥见稼轩那高尚脱俗的精神境界。一个“空”字,下得尤为痛心。

下片在此阔大悲壮的背景上抒发友情。作者先以汉代张良辅佐刘邦为喻,赞美朋友的才能,勖勉朋友在边防前沿的汉中建功立业,说这相对于他的堪为帝王之师的水平来说,征西只不过是牛刀小试。下一大句接写饯别:“草草”“匆匆”两词,最见离人行色匆忙,也显示出作者未能与友人尽情诉别的遗憾。“愁满旌旗”一句,言无知的旌旗也会染上他俩的别愁,写离情最独到。以下两句,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以“江涵秋影雁初飞”的成句,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之貌,寓情于景;一句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以“车轮四角”写留别苦情,“带减腰围”写别后相思。这些旧典用来鲜活,如同作者自己的想象和夸张。这一人一“我”,别情相照,成功地表现出爱国者之间的深厚情谊。

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赏析-宋代关于抗金爱国的古诗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代表作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曾聚集两千人起义抗金,之后仕途多舛,最终归隐上饶。1207年,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辛弃疾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相关阅读】

更多辛弃疾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