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出自北宋诗人王令作品《送春》。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作品原文】
送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释译文】
【注释】
1.更:再,重。
2.檐:屋檐。
3.子规:杜鹃鸟。
4.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5.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译文】
暮春三月,花谢了又开;低矮的屋檐下天天有小燕子飞来。子规鸟不分白天、黑夜地啼叫,只到啼出血来。它们不信春风呼唤不回。
【赏析评点】
【赏析】
这是一首以送春为主题的诗,写暮春三月的景象,但却一改那种惜春伤感的情调,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现了积极进取,奋斗不息的人生追求。
花开花落,春去春回,本来都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而客观规律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编队落花残花,诗人不仅没有那种面对自然规律"无可奈何"的叹息,反而抒发了"不信东风唤不回"的豪情壮志。只是不是无视客观规律呢?不是。相反,这正符合马克思注意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人是具有主观能动行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正应为如此,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运用对规律的认识去知道时间,改造世界。诗人的坚定新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难能可贵,催人奋进。这大概就是近前年来该诗被后人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吧。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如果说当时诗人唤回春天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那么,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使这种愿望部分地变成了显示,如今,人们在严冬欣赏春花,品尝夏果,已经习以为常了。这正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成就,并运用对规律的认识去知道时间,改造世界。
【作者简介】
王令(1032—1059),字逢原,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北宋诗人,因幼年丧父。王令的高祖父、曾祖父都曾在朝廷坐过。其少时尚意气,后折节力学。不求仕进,以教授生徒为生,往来於瓜州、天长、高邮、润州、江阴等地。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王安石奉召晋京,途经高邮,令投赠诗文,获安石赏识,结为知己,之后文学知名。1059年(嘉祐四年)六月初二,年仅二十八岁的王令便在贫病交加之中离世而去。在极其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了480余首有价值的诗作, 代表作有《广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