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陇头水·陇头十月天雨霜》赏析-宋代关于寸心如丹的古诗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2 09:20

陇头水·陇头十月天雨霜原文

陇头水·陇头十月天雨霜

陆游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

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

我语壮士勉自强,男儿堕地志四方。

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

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陆游《陇头水·陇头十月天雨霜》赏析-宋代关于寸心如丹的古诗

陇头水·陇头十月天雨霜赏析

乐府歌辞《陇头水》是乐府横吹曲辞中最哀婉凄绝的曲调之一。古乐府《陇头歌辞》唱道:“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从汉谣到唐诗,陇头水流淌在诗人笔端的无一例外都是呜咽伤感的断肠之声。梁元帝有“衔悲别陇头,故乡迷远近”之句,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也有类似的感触。“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陇头水千古不堪闻,它是那么的凄厉伤情,以致每过陇头之时“征人塞耳马不行”(王建诗),“驻马听之双泪流”(王维诗)。乐府旧题集体无意识的积淀,使《陇头水》笼罩着一层忧伤凄迷的怀思气氛。正是在历史氛围的导示下,陆游也开始了他的吟唱。

头四句写陇头守边壮士寒夜思乡的情景。陇头十月天气异常寒冷,守边战士抚枪兴叹,卧听陇头水声,勾起怀乡之情无法入眠,“三更起坐”潸然泪下。这四句在取材立意方面基本上承乐府旧题而来,内容上与汉唐乐府同类诗保持一致,刻画出一个守边战士寒夜怀乡的心理活动。

“我语”四句的承接,使原本单向的情感流露变成了双向的思想交流,并引出戏剧性的情节与对话。当“我”看到战士如此伤感时,忍不住想勉励他:男儿当自强不息,志在四方,在沙场上应勇往直前。即使战死在疆场,用马革裹尸还葬也是光荣的、值得的。怎么能像妇女那样足不出户,围着小家庭转?这里“男儿堕地志四方”和“裹尸马革固其常”二句是正面激励。“岂若妇女不下堂”则采用反讽的手法,对上面壮士三更起坐,有泪轻弹似有微辞,略致不满。也就是说,把壮士之泪单纯地理解为属于个人的思乡怀土的情绪表现,那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请看战士的表白。

“生逢”四句用战士回答的语气,慷慨陈词剖白心迹,以返照前意,深化主题。原来最使战士伤心弹泪的不是那撩人乡愁的陇头水,而是战士“生逢和亲”的时代悲哀。和亲使国家民族,特别是守边的战士失去了最宝贵的自信与尊严。南宋政府屈辱投降,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先后与金人签订了两个丧权辱国的和议。“绍兴和议”规定每年向金缴纳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隆兴和议”向金人屈膝称叔,自称侄国。陇头水,你有没有听到战士深沉的倾诉?不眠的战士正仰望着天空,看到主战的太白星黯淡无光,不禁仰天长啸:苍天呀!我是多么想紧握心爱的绿沉枪奋勇杀敌,洗雪国耻,但哪儿才是我“马革裹尸”的战场!壮士“报国欲死无战场”是对朝廷“和亲”、“岁辇金絮”投降政治的愤怒控诉和批判!

这首乐府诗虽也是以闻陇头水起笔,全诗笼罩着一种伤感失意的情怀,但悲凉中含慷慨,忧伤中带激愤,立意也与前人乐府有所不同。乡思已不是主要内容,忧国伤时的主题更接近《关山月》等一批爱国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主体形象刻画非常成功。他要抗争呐喊,要控诉卖国和亲,在呼唤英雄用武的战场!诗中战士的性格内涵十分丰富深刻,对他的刻画也很有层次,经历了由表及里、逐层发掘的过程。诗人先叙表象再介入议论,后点破主题,欲扬先抑,首尾呼应,中有异峰突起,使情节对话一波三折跌宕多姿,人物性格立体丰满。在写作上又继承了古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截取一个典型事例,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更好地表现了作者深邃的爱国之情。

陆游《陇头水·陇头十月天雨霜》赏析-宋代关于寸心如丹的古诗

陇头水·陇头十月天雨霜作者简介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淮上舟中。考进士时,因名列秦桧孙子秦埙之前,被黜免。秦桧死,始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后出任夔州通判。任满,往南郑,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军幕。南郑临近大散关,距宋金分界线不远,有些在金人营中的汉人将吏,便以蜡丸向他密递消息。同时,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取中原。这是他创作生活上一个很重要时期,他自己认为从那里得到“诗家三昧”,后来连听到声亦要想起南郑。王炎被召东归,他应四川制置使范成大之邀而入蜀,任参议官。他以细雨骑驴的诗人之身,成为范成大的文字交,又爱蜀中俗厚才众,因名其集为《剑南诗稿》。后返临安任京官,至七十九岁回到故乡。自此流连山水,交接老农,写了不少田园诗。但他仍念念不忘于沦敌的中原,念念不忘于地下的唐琬。在《示儿》中,他遗憾的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在《禹寺》中,他怅惘的是“尚余一恨无人会”。这是他晚年心头两大隐痛,却亦让我们看到一个清澈而完整的老诗人影子。卒时八十五岁,适值除夕。钱大昕《陆放翁先生年谱》则作八十六岁。非。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实存九千一百三十八首),但写得最多的年代却是八十三岁和八十四岁,前者四七八首,后者五九九首(见欧小牧《陆游年谱》)。

南渡以后一些诗人中,对汴京沦亡,权奸误国的痛心局面,大都有所反映和发抒,但幅度如此广阔,感情如此强烈,而且贯彻始终的却是陆游。清代御选的《唐宋诗醇》,于汴宋只选苏轼,于杭宋只选陆游,除了艺术成就之外,亦因为“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的缘故。赵翼在《瓯北诗话》卷六中甚至认为陆胜于苏,这亦说得偏了。就“诗味”论,陆诗毕竟不如苏诗。促成陆诗这种感激悲愤之诚的,一是他少年时受父亲陆宰及其朋友感慨国事的议论的影响。二是从军和宦游生活的实践,使他对大地山河加深了热爱。三是对秦桧的痛恨。他在《自赞》中曾说“名动高皇,语触秦桧”。他为韩侂胄撰《南园记》,固然有主观上的迁就权贵的因素,亦因为韩氏是主张北伐的人。四是他曾受业于曾幾,曾幾亦是反对和议,与秦桧不合而罢官。陆游在创作上受曾幾影响不大,但门墙熏陶,对他的立身报国自有重大影响。五是杜甫的间关万里,扈跸老臣的艰苦忠挚精神对他的激励。从诗的形式看,毋宁说,他是接近于白居易的。他在《何君墓表》中说:“锻炼之久,乃失本指。斫削之甚,反伤正气。”这一主张,在他诗歌中大体上是做到了,例如他的律诗以对仗工使事切见称,却很少有雕琢纤巧的毛病,晚年则趋向平淡。

可是陆游的诗做得太多了,因而不少诗的用词、造句与命意有大同小异、似曾相识的地方,朱彝尊、赵翼都曾举出用词之重复,如“身似”、“心似”、“身如”、“心如”、“迹似”之类,有的甚至一句重见于两诗中,如《冬夜》的“残灯无焰穴鼠出,槁叶有声村犬行”,在《枕上作》中只将“残灯”改“孤灯”,“槁叶”改“枯叶”,在《郊行》中“民有袴襦知岁乐,亭无桴鼓喜时平”,在《寒夜》中上句改为“市有歌呼知岁乐”,下句一字不易。这类例子还很多。贺裳在《载酒园诗话》续编中说:“予初读《瀛奎律髓》……得务观一篇,辄有洋洋盈耳之喜,因极赏之。及阅《剑南》全集,不觉前意顿减。”就因读了全集之后,重复之处太多了。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指出“古来大家,心思句法,复出重见亦无如渠之多者”,又举“文气不接,字面相犯”之例,“如《秋夜示儿辈》首句云:‘难知垂老叹途穷。’而中间侈陈乡村鱼米之乐,则奚以叹为?”

更多陆游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