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东南形胜原文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
此词写杭州的繁盛和西湖的佳丽,体现了柳永以赋法为词的优长,可谓是一以词体写就的一篇杭州赋。起笔三句擒题,叙钱塘形势之胜,俯瞰东南,纵览今古,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气势博大开阔。“烟柳”以下,直至“钓叟莲娃”句,皆描状都市之盛庶,以如椽之笔勾勒出一幅全景式的画面。先以“参差十万人家”,总写杭州之物阜民康,随即分写城外的钱塘江潮和城内的市肆,一以见枕潮坐汐,壮阔汹涌,一以见商业繁荣,士民殷富。铺排有序,层次井然。下片前半段专咏西湖,“重湖”句,写湖山全景,清丽无比;“三秋”二句,写四时风光,夏荷秋桂,与湖光山色交织;“羌管”二句,写湖中的昼夜笙歌;“嬉嬉”句,写湖中人物,渔翁羌管,莲娃菱歌,人与景相映成趣。从四个方面写尽了西湖的美景,有总叙,有分写,经纬严密,虚实相间,充分体现了慢词胜于小令的曲尽形容的表现能力。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二句,一写桂子飘香之久,与“叠巘”相应;一写荷花种植之盛,与“重湖”相应,参错交织,极见匠心。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三),可见在一个多世纪之后,此词仍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力。“千骑”以下,一般都据《鹤林玉露》及杨湜《古今词话》诸书,认为是对当时两浙转运使孙何的称美之语,并谓柳永与孙何为布衣之交。但据吴熊和先生考证,此词必为投赠杭州知州之作,但孙何仕履中并无“知杭州”、“帅钱塘”之事,且两浙转运使治所在苏州,而非杭州,另外两人年龄也相距悬殊(孙何任两浙转运使时,柳永才十四岁),故此词当与柳永《早梅芳·海霞红》词一样,都是投赠给杭州知州孙沔的,时为至和元年(1054)二月至嘉祐元年(1056)八月之间,此词即作于至和元年中秋府会之际(参见吴熊和《柳永与孙沔的交游及柳永卒年新证》一文,见《吴熊和词学论集》)。《宋史》孙沔本传说他“跌荡自放,不守士节”、“淫纵无检”,还曾因“喜宴游女色”,坐废多年,这种放浪淫佚的生活作风,倒是与柳永十分相似,这或许即是他们二人能成为“布衣之交”的缘由之一吧。
望海潮·东南形胜作者简介
柳永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
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身后很凄凉,由歌女们聚资营葬。
《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清波杂志》卷八)。所著《乐章集》凡一百五十馀曲。其词自成一派,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法」。《避暑录话》卷三记西夏归朝官语:「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其词对后世词家及金元戏曲、明清小说有重大影响。词集名《乐章词》,主要内容描写歌妓舞女的生活和思想,抒发自己的不平和牢骚以及羁旅行役之苦、离别怀人之情。都市的风物之美、社会的富庶在词中也得到突出的表现。如描写杭州风光的《望海潮》,相传金主完颜亮读到「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在为歌女们写作的词篇中,表现了对她们的同情,唱出了她们的心声。在这类词中,也有一些庸俗的内容和颓废的情调。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羁旅行役之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融情入景,有点有染,感人至深。同时,赋予身世之叹和浓重的伤感情调,为人们千古传诵。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突出的贡献。首先,他始衍慢词。运用铺叙、渲染等手法,扩大了词的容量。其次,以俚语、俗语入词,呈现口语化的特色。同时,在艺术上运用传统的情景交融、点染等手法,又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入词,使词作韵味隽永、深婉含蓄。由于在题材和艺术上都有创新,所以流传很广。甚至连西夏也「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乐章集》传世,存词210多首,按宫调编次,共16个宫调150个词调,这说明柳永的作品不仅是词集而且是可以入乐演唱的唱本,故名《乐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