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兔爰》《王风·葛藟》破落户与流浪汉
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处境已非在镐京时可比。从前属于京畿的土地不下千里,沿郑州到宝鸡,都是黄河渭河两岸,这时潼关以西,丧乱之后,遍地疮痍,关中盆地的粮食就不易收取,如同富户大家,面临破落局面。平王曾向鲁国求赙求车求金,鲁其实也是二等国。赙是以财物助丧事,现在由周王自己求助,可见那时王室办丧事也很拮据。王室如此,其他人物自然更加狼狈,我们先来看看《王风·兔爰》: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
(二、三章略)
兔生长于地上,雉高飞于天空。这时兔悠闲得步履徐缓,优游轻松,雉却有翅难飞,中了陷阱,落入罗网,因而不胜感慨:我刚出世时,原是无所作为,却很逍遥自在,到了现在,所有的苦楚都曾遭受过。到了这地步,还是纳头睡去,不要醒来吧。
从这种尖锐的今昔对比上,反映了雉兔之间的激烈分化,也必然产生厌世心理。前人所谓“王纲解体”,就包含这种分化的过程。
再举一首《秦风·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吁)嗟乎不乘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乘权舆!
夏屋指大房子,权舆是“当初”的意思。这首诗也反映没落心理:过去住的是宽敞的大房子,每餐有四大盆菜,所以总有多余的饭菜,现在已经没什么剩余的了,有时连饭也吃不饱。思前想后,不禁连声叹气:唉!再不要提起当初的事情了。
随着分化现象的纷起,破落户之歌,也传播于中原地区,《陈风》中有一首《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泌是流水,只能解渴,不能疗饥。《正义》说:“饥水可以疗渴耳,饥久则为渴,得水则亦小疗。”说得很对,正是饥者易为食之意。
这首诗,前人大多以为咏贫士不受富贵的诱惑,自安于穷困,即是不甘同流合污的隐士。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以为这是“一位饿饭的破落贵族作的”。他本来是吃黄河的鲂鱼鲤鱼,有娶齐国宋国的姓姜姓子的女儿资格,后来吃不起娶不起了,“偏偏要说两句漂亮话,这正是破落贵族的根性,我们现在也随时可见”。说得倒也新鲜别致。
不但破落户多了,还有了流浪汉。《王风·葛藟》: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他看到长在河边的绵延不绝的葛藤,想起远在天涯的兄弟,为了求助,只好叫别人的父亲为父亲,别人的母亲为母亲,他们却不理睬。
又如《唐风·杕杜》: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帮助)焉?
“杕”是树木孤立貌,“杜”是野梨,“湑湑”指枝叶茂盛。这是比喻自己本来亲人众多,这时却只身落魄异乡,虽然沿途碰到的不是骨肉至亲,但他还希望别人能接近他,给他帮助,结果却落得失望,两句“胡不”,便是在哀叹为什么不接近我,为什么不帮助我?
《王风》和《唐风》都是中原地带的作品,两首诗的主人不一定全是贵族,但也反映这时社会的衰败。诗中虽然殷殷以父母兄弟为念,实际上这种血缘的宗族关系正在日渐削弱,《葛藟》中的流浪汉,甚至把别人的父亲也叫做父亲,别人听到后,也不会由此而起恻隐之心。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