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丘》《东门之枌》国小情歌多
周武王封舜的后人妫满于陈,都城宛丘,即今河南淮阳,国土有今河南东部及安徽北部。公元前481年,即春秋最后一年,被楚国所灭。
陈是小国,存诗十篇,绝大部分是写男女爱悦的情歌,仅次于《郑风》,魏源《诗古微》卷十便说“陈风之淫,不减卫郑”。第一首的《宛丘》,第二首的《东门之枌》,有人说是情诗,有人说是讽刺陈国巫风之盛,即使是讽刺巫风,其中也有男女借此机缘挑逗游逛,如同后世的庙会,《郑风》的《溱洧》便是趁上巳日狂欢一回。
先看看《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汤即荡,形容舞姿的蹁跹。宛丘本是中央宽平的圆形高地,后来成为专名。鹭羽和鹭翿都是鸟羽织成的舞具,形似扇或伞,可以执在手中,也可戴在头上。也有树雉尾于竿,执而舞之。鼓是小鼓,缶是瓦盆,古人用以节乐。渑池之会,蔺相如曾强迫秦王击缶。
《淮南子·修务训》有一段记述古代舞蹈的动作:“今鼓舞(合乐以舞)者,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动容转曲,便媚拟神。身若秋药被风,发若结旌,骋驰若鹜。”大意是:身子环绕于广场后,随即高弯其身触地,表现出灵活而柔美的姿势,面部露出变化的表情,向观众报以出神的媚态,全身如同白芷临风那样柔弱。由于动作紧凑,本来结住的头发也像旌旗一样由卷而舒展,步伐的迅速则像野鸭的飞翔。
《淮南子》是西汉人著作,由此可推想先秦时舞蹈的一斑。再看看《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这首诗中的女子姓氏也已指出:她是子仲家的女儿。在白榆成荫,柞木密植下面,她婆娑起舞。时间是吉日良辰,地点是南方平原。欢乐使她麻也不想织,还到市集上来跳舞(市集应是麻的交易地方)。由于接连几日风光明媚,因而一再同去。他望着她的舞姿,就像一朵盛开的淡紫色荆葵花,这已经够他消受了,不想还送给他一把芳香的花椒。
《宛丘》中的男子,是自己虽有求爱的诚意,却无法得到接近而失望,这首诗中的男子要幸运得多。舞蹈在两性间常常起媒介作用,今天还是这样。
东门大概是男女约会之地,《陈风》中一再提到,《东门之池》第一章说:“东门之池,可以沤(浸)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这是写两人在东门相会后,相对而歌。另一首是《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皙皙。
诗中的主人公是男是女,无法确定。“牂牂”和“肺肺”都是叶子茂盛貌。这正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先声。末句以“明星煌煌”作结,虽未明言,但读者已体味到等待者在满天明星时的怅惘心情。
《楚辞·大招》:“丰肉微骨,调以娱只。”又云“曾颊倚耳”,意为肥厚的双颊可与两耳靠近。《诗经》中描摹的女子,没有以瘦得弱不禁风为美的,大都是体态丰腴高大,气色红润,《陈风·泽陂》第三章:“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俨是端庄,指气度,硕大指形状,这也反映了先秦人的审美观,硕大才美。现代女性择偶,对对方的身体高度也很重视,生得矮小的男子便要吃亏些。
还有一首《防有鹊巢》: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鹝。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防是堤防,邛是土丘,苕是草类,中唐是院中,鹝是绶草。读者先思索一下,这首诗的主题究竟在说什么?
全诗的关键全在这个冷僻的“侜”字,它的原义是欺骗、撒谎,章太炎《新方言》二:“今人谓妄语为侜狂,或曰胡侜,俗作诌。”
原来有人把他的爱妻或情人欺骗去了。
堤防非鹊筑巢之所。苕、鹝都不应长在高丘,中唐非甓砖之地,所以这些现象都是反常的,使人忧惧的。一字之微,就关系全诗的原貌。
最奇特的是《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懆兮。
僚、懰、燎的单字,窈纠、忧受,夭绍的复词,三百篇中仅此一见。这些字都有声韵上的关系。前后三句都是上二字成双,下一字单,第三句却是上一字单,下二字双。此诗的真实意义,前人皆不甚明白,却很受文学上的欣赏,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二说:“《月出》一章,用字多不可解,姑以意强释之。……男女相悦,千痴百怪,诗可谓能言丽情矣。”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一说:“亦有沉溺于情,不能自克,至于缴绕憔悴而不可支者,《月出》之类是也。……其情若此,亦可悲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得更妙:“此诗虽男女词,而一种幽思牢愁之意固结莫解,情念虽深,心非淫荡。且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并非实有所遇,盖巫山洛水之滥觞也。不料诸儒认以为真,岂不为诗人所哂?”用现代话来说,此诗的特色,就是以独特的手法,写出了感情上的干扰。诗人静夜枯坐,举头望月,于是忧惧、心跳、烦躁便百感袭来,不能自制。
注释
1、越,发语词。鬷,同行。迈,往赴。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