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桧风·羔裘》服饰的历史特色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6-25 09:20

《桧风·羔裘》服饰的历史特色

桧(即郐)国疆土在今河南中部,都城在密县东北五十里。国君姓妘,最初受西周封爵者不知何人,东周初年被郑国所灭。《左传》襄公二年,记吴季札观乐于鲁,对各诸侯国的乐歌都有论赞,对桧国,则说:“自郐以下,以其微也,无讥也。”讥是评论。意思是,桧国以下的国风都是国小政狭,只能置而不论,后人常以“自郐以下”比喻不值一谈的事物。

《桧风》共四篇,第一篇为《羔裘》,前人说这是因为国小而受迫,君主还讲究衣饰,逍遥自在而不在政治上振作,因此作此诗讽刺。理由不很充足。也有人说,贵族妇女因失宠而独处,暗自心伤,故作此诗,希望丈夫回心转意。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这首诗没有什么特别内容可说,却想借此谈谈古代的服饰。

服饰是人类的特殊创造,起先只为保护身体,后来又发展为人对美化自身的要求,因而是文化生活中的重大贡献。

本诗中的裘即皮衣,古文作“求”,像下垂的形状。现代人们穿的皮袍,都是将裘内向,不露于外,古代的裘却相反,裘上另加外衣,叫裼,又把裼的两袖卷起以露其裘之美,表示尊敬。刘向《新序》卷二: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草),魏文侯感到奇怪而问之,答道:“臣爱其毛。”文侯说:“你难道不知道里面(指皮)一尽,毛无所依恃吗?”因为将裘内向,易使里皮受到摩擦,也即“皮之不存,毛将安傅”之意。

那个路人穿着的反裘,现在妇女的皮大衣,就是这样制作的,在魏文侯时候却是一种怪现象了。

本诗中说的狐裘、羔裘,为古代通常所服之裘。班固《白虎通义》:古代禽兽众多,为什么独取狐羔?他以为这是狐死首丘(传说狐狸将死,头必向出生的山丘),羔羊跪乳的缘故。这种道德上的附会,更为可笑。实际还因狐羊易得,其裘又暖。羊有膻气,故取胎羊或乳羊。狐裘以狐白裘最为名贵,因为以狐腋下的白毛部分制成,所以需要用多只狐狸。《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孟尝君被秦国囚禁,将被秦昭王所杀,孟尝君使人到昭王的宠妾处要她说情,那位宠妾知道孟尝君有一件狐白裘,价值千金,天下无双,便说:“妾愿得君狐白裘。”但这件狐白裘入秦时已献给昭王,更无他裘,最后靠一个能为“狗盗”的座客,于夜间潜入宫中,将所献狐白裘窃出给了宠妾,宠妾便向昭王进言,孟尝君才得释放。“狗盗”指披狗皮作狗形偷盗的人,在当时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裘衣上有五个丝绳纽子,另一边有五个丝绳扣子,《召南·羔羊》中的“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羔羊之革,素丝五紽”,就是指裘衣上的纽和扣,也表现了先秦时的缝纫技术。

和狐裘同样名贵的为貂裘。貂是食肉小兽,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说,一件貂皮的完成,要用六十余只貂,穿上以后,“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猎貂的方法有好多种,一种用烟火熏洞,迫貂出洞。一种用木板做成机关,拴上诱饵。一种侦察雪中貂的足迹,待其经过用箭射击。还有是利用猎犬追扑,貂受惊后窜逃树林,犬虽不能升木,却能盯住猎物,因而被射。

貂分布于中国东北,和人参、鹿茸称为“关东三宝”,清代在长白山设有“打牲乌拉”机构,主要为皇家猎取貂皮,《红楼梦》第六回,写凤姐见刘姥姥时,带着紫貂昭君套,石青刻丝灰鼠披风(斗篷),在她却是家常便服。

从先秦到明代,有一种“附为文,貂尾为饰”的貂蝉冠,原为王公和武将所戴,后来因为戴的人多了滥了,因而有貂不足,狗尾续的笑话。

《桧风·羔裘》服饰的历史特色

《桧风》的第二篇是《素冠》:

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

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

因为篇名是《素冠》,也有人以为是咏丧服的人。其实古人不居丧,也戴素冠,《孟子·滕文公》就记许子冠素。周密《癸辛杂识》记六朝和唐朝,天子日常所戴多是白纱帽,国子生亦戴白纱巾。古乐府《白纻歌》“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那是全身都是白色。原来古代丧服以布料粗精为标准,不在色白。丧服分五等,即所谓五服,最重的为“斩缞”,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断处外露,不缉边。这是儿子和未嫁女为父母,妻为夫的丧服,期限是三年。其次是“齐缞”,也用粗的生麻布制成,但剪断处缉边。这是为祖父母服一年,曾祖父母服五个月。最轻的为“缌麻”,用最熟的麻布制成,为堂房的曾祖父母,岳父母等服,期限三个月。《礼记·问传》说的“素缟麻衣”,指丧服,《曹风·蜉蝣》说的“麻衣如雪”,却是指贵族夏天所穿的白衣,也可作朝服。

帽是冠的现代称谓,冠由“头衣”发展而来,头衣是披在头上的皮或布。原是给幼儿披的,由于成人蓄发,须把结的发收容进去,于是而有冠,所谓“冠,贯也”。现代人冬夏都戴帽,头部温度增加了,秃顶的人也多了。看看极寒地带的人,有几个秃顶的?从北极熊身上,也可看到这一特征。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