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二首原文
忆江南二首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曾旧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得重游?
忆江南二首赏析
这组词原有三首,三首词当是一气呵成,均写于大和、开成间(827—838)词人闲居洛阳之时。
白居易虽然不是江南人,但是他与江南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少年时代,北方战乱频仍,在父亲的安排下,他随母亲来到了江南,在这里除了避难,还有了一处安静的求学场所。后来他又相继出任杭州和苏州刺史首尾达五年,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他都是非常熟悉的。
在白居易所谙熟的一切风物中,首先突出了江南最有特色的红日映照下的“江花”和碧绿清澈的“江水”。通过泛忆这种江南水乡的绚丽春色,既兼包苏、杭,又以“江南好”总绾一组三首,在流美舒缓的声调中,透露出对养育他的江南的无限深情,以至使人感到“非生长江南,此景未许梦见”(徐士俊语)。
第二首,字面上虽然只提到山寺月桂和枕上潮头,但已足以使读者跟随作者联想到:天竺寺中秋月夜之清幽和八月钱塘江潮之壮美,从而能不“最忆是杭州”!
忆江南二首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市附近)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进士,曾任校书郎、赞善大夫等职。后因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杀,上疏论其冤,为当权者所忌,贬江州。路中故有“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初贬官过望秦岭》)之慨。长庆时,出守杭州,又刺苏州。后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遂在洛阳宅中以诗酒自遣,也是他思想趋于消沉的时期。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后葬于洛阳之香山。
他身经八朝,终年七十五,作诗近三千首。这都是唐代诗人中少见的。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自己有完整的文学观点,并且通过创作来实践他的理论。他又是一位叙事诗的高手,《长恨歌》和《琵琶行》,就说明诗人织造故事的才能。其他作品,也由于故事性强、形象鲜明、音节流畅、语言优美通俗这些特点,能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时,作者对作品中的事物又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对那些苦难无告的折臂翁、卖炭翁、上阳宫人、缚戎人等,都寄予同情心和正义感,因而取得了人民的共鸣,连当时的日本、朝鲜、契丹也争相传诵,甚至以百金换诗一篇。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对当时处于阴暗屈辱地位的妇女,常常以人道的观点,为她们作沉痛的呼号,并且在他的诗中占着一定的比重。中所选的五首诗,琵琶女和《宫词》里的宫女即占其二。《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先为儿子之妻,后为父亲之妾;先为消遣品,后为牺牲品,也反映了妇女在封建社会的人格和生命,即使像杨贵妃那样,也是没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