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是在作者十六岁时,曾携此诗赴长安谒见著名诗人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个字,便端详着他说:“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等到顾况看了白居易所写的这首诗,便改口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并因此对白居易大加称美,使其名声大振。
虽然在《唐摭言》(卷七)、《幽闲鼓吹》甚至《旧唐书·白居易传》和有的白居易年谱中,都大同小异地记载了上述故事,但这显然是一种附会。因为据唐诗专家考证,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还在江南。他到长安已近而立之年,此时顾况已被贬出京城,二人无缘相见。这个故事只是说明人们对此诗的激赏。
旧传这是白氏十六岁时作,并有以此诗谒在长安的著作郎顾况,况为之延誉之说。实不可靠。因为白氏十六岁时在江南。
诗里的原上草,固有所指,但究竟指正面势力还是反面势力就难说。俞陛云《诗境浅说》中,就说“取喻本无确定”,也可能“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
诗中用比兴之法,将咏物和言志结合得天衣无缝。尤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写春草的芬芳青翠和顽强的生命力,具有生动而深刻的哲理性,为千古传诵的超级名句。
从全篇看,其构思之精巧,结构之严谨,属对之工致天然,以及善用隐括之法等,均可引以为楷模。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市附近)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进士,曾任校书郎、赞善大夫等职。后因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杀,上疏论其冤,为当权者所忌,贬江州。路中故有“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初贬官过望秦岭》)之慨。长庆时,出守杭州,又刺苏州。后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遂在洛阳宅中以诗酒自遣,也是他思想趋于消沉的时期。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后葬于洛阳之香山。
他身经八朝,终年七十五,作诗近三千首。这都是唐代诗人中少见的。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自己有完整的文学观点,并且通过创作来实践他的理论。他又是一位叙事诗的高手,《长恨歌》和《琵琶行》,就说明诗人织造故事的才能。其他作品,也由于故事性强、形象鲜明、音节流畅、语言优美通俗这些特点,能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时,作者对作品中的事物又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对那些苦难无告的折臂翁、卖炭翁、上阳宫人、缚戎人等,都寄予同情心和正义感,因而取得了人民的共鸣,连当时的日本、朝鲜、契丹也争相传诵,甚至以百金换诗一篇。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对当时处于阴暗屈辱地位的妇女,常常以人道的观点,为她们作沉痛的呼号,并且在他的诗中占着一定的比重。中所选的五首诗,琵琶女和《宫词》里的宫女即占其二。《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先为儿子之妻,后为父亲之妾;先为消遣品,后为牺牲品,也反映了妇女在封建社会的人格和生命,即使像杨贵妃那样,也是没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