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二首原文
赠别二首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二首赏析
这组诗作于大和九年(835)。大和七年(833),杜牧受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辟,为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在扬州供职期间,生活浪漫,常出入于歌楼舞榭之中。本诗是大和九年春调回京城为监察御史,离扬州前夕赠妓之作。据晚唐高彦休《唐阙史》记载:唐中书舍人杜牧,少年时才气横溢,下笔成章。弱冠考取进士,又登制科。他仪态潇洒,性格疏荡。正逢丞相牛僧孺出镇扬州,辟为节度掌书记。杜牧在供职之暇,以宴游为事。扬州是当时的风景胜地,倡楼之上,常常有数以万计的绛纱灯,辉耀罗列于空中,在九里三十步的长街中,珠翠填咽,如同仙境。杜牧驰逐于此,几无虚夕。牛僧孺秘密安排吏卒三十人,便服尾随,暗中保护他。等到他要调到京城做监察御史的时候,牛僧孺在中堂设宴饯送,席间告诫说:“以御史的气概,自己应该能够顺利地走上仕途,但是我经常考虑,你风情不节,有时会伤害身体。”杜牧回答说:“某经常检点自己,不至于到您忧虑的程度。”牛僧孺笑而不答,派侍从取出书匣,拿出一本精制的册子,打开给杜牧看。其中记载的都是僧孺所派吏卒的秘密报告,有数十百条,都是说:某月某日的晚上,杜书记经过某家,无恙;某日的夜间,杜书记宴于某家,无恙。杜牧对此非常惭愧,随即感激涕零,拜谢牛僧孺,并终生不忘。这两首诗的背景大致如此。二诗虽为别妓之作,但都是杜牧真情实感的流露。二诗都用比兴手法,表现作者对于对方的情意。前者偏重于表现对方的美貌,说她娇艳出众,其他的扬州妓女都比不上她,这是对比的手法;又用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形容她的情态,这是比喻的方法。后者侧重别情,前半直接写情。二人过去欢聚一起,自是多情,而今离别,又是无情,心情非常矛盾。究竟是无情还是有情,诗人也感到迷惘了。仔细玩味,都是内心多情,而表现无情,有者只是感伤。有情指欢情,无情指离别。在此离筵之上,都想以笑容来安慰对方,然而又笑不成。因为不得不离别。多情而离别,既无可奈何,又万不得已。所以这“无情”与“有情”四字,包含了诗人无限的委婉曲折的心思。后半比喻言情。二人相对无言,欲笑而不成,只有面前的蜡烛,彻夜长明,似乎替人垂泪。烛本无知,而这里赋予其情,这是诗歌的移情表现,使人的感情更深一层。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曰‘却似’,曰‘惟觉’,形容妙矣。下却借蜡烛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评牧之诗,豪而艳,宕而丽,其绝句于晚唐中尤为出色。”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窥见晚唐社会的风气以及士子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此为大和九年(835)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分别之作。
作者在扬州时常游妓院,生活放荡,后升御史,节度使牛僧孺为他饯行,以此为劝,并出街卒密报示之,乃大为感服,终身感激牛僧孺。
赠别二首作者简介
杜牧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第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移疾分司东都,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致吏部,复乞为湖州刺史。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其甥裴廷翰,辑《樊川集》二十卷,外集一卷,今存。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太和初,礼部侍郎崔郾试进士东都,公卿咸祖道长乐。有吴武陵者,最后至,谓郾曰:“君方为天子求奇材,敢献所益。”因出袖中书,搢笏郾,郾读之,乃杜牧《阿房宫赋》,辞意警拔,而武陵音吐鸿畅,坐客大惊。武陵请曰:“牧方试有司,请以第一人处之!”郾谢已得其人。至第五,郾未对,武陵勃然曰:“不尔,宜以赋见还!”郾曰:“如教!”牧果异等。牧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厚罢镇闲居,声伎豪侈,洛中名士咸谒之。李高会朝客,以杜持宪,不敢邀致。杜遣座客达意,愿预斯会。李不得已邀之。杜独坐南向,瞪目注视,引满三卮,问李云:“闻有紫云者,孰是?”李指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得,宜以见惠!”李俯而笑,诸妓亦回首破颜。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曰:“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意气闲逸,旁若无人。牧不拘细行,故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牧佐宣城幕,游湖州,刺史崔君张水戏,使州人毕观,令牧闲行,阅奇丽。得垂髫者,十余岁。后十四年,牧刺湖州,其女已嫁生子矣。乃怅而为诗曰:“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