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跋·屏风与可竹》作品原文
《题跋·屏风与可竹》
〔北宋〕苏轼
与可所至,诗在口,竹在手。来京师不及岁,请郡还乡,而诗与竹皆西矣。一日不见,使人思之。其面目严冷,可使静险躁,厚鄙薄。今相去数千里,其诗可求,其竹可乞,其所以静、厚者不可致,此余所以见竹而叹也。
--《东坡题跋》
注释: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擅画竹,名盛当时。苏轼见到赵?屏风上有文同所画之竹,因为题此。 “诗在口”二句:意思是作诗不辍,画竹不停。 “请郡”句:京官请求调到州、县任职。后来文同因父亲去世,以“丁忧”名义回到四川。 西:向西去。文同家在四川梓州,地在汴京之西,故云。
《题跋·屏风与可竹》作品赏析
苏轼和文同是中表兄弟,相处既深,评价自然是中肯的。他对人物的评量,不单看重其艺业,尤其着重于人品,虽属中表之亲,自然也不能例外。如今其人远去,诗尚可求,竹仍可乞,却不再能接其风裁,得其教益,见竹思人,不能不深深感叹了。
文同能诗能画,于艺事则墨竹一派载誉千古,于从政则堪称良吏,于人品则是位“操韵高洁”的人。同时的司马光由衷地评论他:“与可襟韵游处之状,高远潇洒如晴云秋月,尘埃所不能到,某所以心服者,非特辞翰之美而已。”王安石则赞扬他的政事:“中和助宣布,循吏缀前芳。”可见苏轼对文同的评论是客观的。
本来是题屏风上文与可的画竹,却撇开正题,一下子扯到文与可其人其事上去,足见苏轼对与可的敬佩、怀念之情,不能自已。真情一旦奔迸笔下,题目也管束不住了。在短短的篇章中,苏轼把文与可的爱好、人品、性格、经历以及两人的交情,用十分简练形象的语言概括出来,文章大家略施小技,即有足观,是不由人不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