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时歌·秋歌》其一原文赏析
其一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
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赏析】
这首民歌在当时大约流传得相当普遍。同样保存在《乐府诗集·吴声歌曲》中的八十九首《读歌曲》,就有一唱一和两首,与此基本相同。而《读曲歌》说得更为周详:
上树摘桐花,何悟枝枯燥;迢迢空中落,遂为梧子道。(原唱)
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和辞)
“梧子”本指梧桐树所结的实,这里谐音读为“吾子”,即女方所爱的男子。在民歌中,每以“花”比女方,惟“桐花”却多用以比喻男子。盖“桐”与“童”谐音,《诗经》中即称青年男子为“狡童”;又清人王士禛《衍波词》有[蝶恋花],其中以“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为传诵一时之名句,皆可为旁证。但王渔洋词涵义,实自吴声歌曲来。因凤以梧子为食,“梧子”即郎之代称,正谓妾之唇吻与郎常在一处也。《秋歌》仅有四句,中多省略,不及《读曲歌》说得清楚。后者是说自己上树摘桐花,为的是取“梧子”;没想到树枝干燥,一下子折断了,从半空落下, “梧子”落了一地,于是这条道路上布满了梧子,成了“梧子道”,其隐喻之意,则为情郎必经之路。 “解”有堕、落意,而“落”又有停留意。故“愿天无霜雪”二句,意谓如果天无霜雪,梧子可以在这条道路存留一千年,也就是说,即使过一千年梧子都落在这条路上,既然如此,则所爱男子将永远从这条路上来寻访自己,亦即千年永爱之意。
《秋歌》说得比较简略,前二句谓仰头看男子,这个男子的确可爱,但语气中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意。不过“梧子”是要落下来的,等它堕地,自己就可以得到它了。所以“愿天无霜雪”,再过一千年梧子也仍然在这里飘堕,自己总有机会得到它。这里面有一厢情愿的痴情,又切合秋天梧桐结实随风飘堕的实景,写得自然深挚。只是语气晦涩,倘不参照《读曲歌》,是不易理解的。可见读民间文学作品同样要下功夫,如果动辄以为肤浅鄙俗而轻视之,是不会彻底读通、读懂的。
《子夜四时歌·秋歌》其二原文赏析
其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赏析】
这首《子夜四时歌》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思念情人的女子形象,细致地刻画了她从忧思到寄情的心理变化过程。
诗的开篇, “秋风入窗里。”一句交待季节特色和抒情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在秋日的一个夜晚,萧瑟的秋风吹进了诗中这位女子所住的房间。这一句写秋风由窗外吹到窗内,那么接下去,便该描绘窗内的情形了。果然,诗的第二句,便以“罗帐起飘扬”相接。 “罗帐”,是用轻软的丝织品做成的帐子。秋风钻窗而入,使房内那薄薄的、轻软的丝帐在凉风中轻轻飘动。这前两句,似信手拈来,却形象地描绘出诗中的女子所处的环境,渲染了窗里窗外那萧索、孤寂的氛围,勾画出一种凄清的意境。接下去写明月。那一轮明月把它的银辉洒在诗中那位女子的床前,这使我们终于看清房内这位多情女子的形象。 “仰头看明月”一句,正描绘出她此时的神态。她也许是刚刚从梦中醒来吧。也许她本来就未曾入睡,而是一直在独依孤枕,微微叹息吧。在这样一个凄清孤独、令人忧思的秋夜,她大概一直都在想念着她的那位远方的情人。此时,她纵有千言万语,可向何人诉说?她纵有千思万绪,又向何处寄托呢?她仰起头来,出神地望着那一轮明月。也许;只有明月才会理解自己忧愁的心,那么,何不向明月寄托自己的情怀呢?
于是,诗的第四句写“寄情千里光”,这便是抒情主人公--诗中这位多情女子敞开心扉对明月的表白。千里光,即月光。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月光普照千里,既照着自己,也照着远方的情人,两情便可托月光而相通了。何不把自己的情意让月光带给远方的情人呢?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寄托情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让南风带走梦的:“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有让狂风带走心的: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也有让浮云带走声音的:“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曹丕《燕歌行》)。在这首《子夜四时歌》中, “寄情千里光”一句,是直接把感情寄托于明月,让明月作为感情传播的媒介,在融融千里月光之下,使诗中女子和她情人的两颗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两厢情也同月光融成一片。
这首诗不仅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它虽是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但这种借月光抒情、寄情的艺术手法很具有典型意义。自《诗经》的《月出》第一次揭示了望月与思念之间的对应关系之后,这种对应关系便融汇于人们的审美经验之中。诗人们往往“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焦民笔乘》),谢庄望月而思美人(《月赋》),李白望月而思故乡(《静夜思》),苏轼望月而思手足(《水调歌头》),……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两句,似乎能够浓缩、包含人类的一切相思之情,能使人们借以抒发他们对情人、对亲友、对故乡故国的怀想和忧思的深挚情感。因而,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深深打动人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