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原文
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赏析
实际上,本诗并不直接写山,而是通过表现诗人初次见到嵩山的感觉,传达出诗人自己的一种精神风貌。首句应该是诗人多年以来宦游失意之情的真实写照,次句表明全赖青山使我的胸怀豁然开朗。三句点出次初见嵩山的具体时间(日暮)和天气景况(北风吹雨去),为嵩山的最终出现进行再一次的铺垫。直到结尾的第四句,这座嵩山才“千呼万唤”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数峰清瘦出云来。”写山乎?写人乎?读者诸君自可得出个人的结论来。
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作者简介
张耒
张耒(1054—1114),字文潜,自号柯山,祖籍谯县(今安徽亳州市),生长淮阴(今属江苏)。熙宁进士。曾居三馆八年。游学陈州时,得到苏轼的器重。苏轼在密州修超然台,张耒应约写了《超然台赋》。后来就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哲宗即位后,他因元祐党籍一贬再贬。苏轼逝世,他在陈州听到讣告,为举哀行服,言官便劾奏他徇私背公,遂被贬为房州别驾,安置于黄州,亦就是第三次到那里。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记张耒废放后,还作“梧桐直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夜坐》)以寄意。
他家本清寒,又一直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寄十口之饥寒于一官之禄,陆走水涉,冲寒冒暑。他在《投知己书》中说:“计其安居饱燠,脱忧患而解逼仄,扬眉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一。”但因此亦使他接触到一些社会生活。他的作品,既反映了民间的疾苦,亦写下他们难得的欢乐。
其诗曾学白居易、张籍,故亦平淡自然,杨万里《读张文潜诗》所谓“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玄只听天”。他的《再过宋都》的“白头青鬓隔存殁,落日断霞无古今”,《王直方诗话》以为“气格似不减老杜”。他的近体诗中婉转淡远之作,就胜过黄庭坚。他在《贺方回乐府序》中主张文章应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的说法,原是不错,但在实践中亦带来粗而不密的草率的缺点。文贵自然,却亦要求落笔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