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谣》作品原文
《石人谣》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明·权衡《庚申外史》
《石人谣》作品赏析
这首歌谣在当时流传颇广,后代的一些书籍也多有记录,只是有些字眼不甚相同,《元诗纪事》作“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有的书作“石人有双眼”。这些差异无伤大雅,因为民歌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也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在流传过程中必然有所体现,何况书籍的传抄也常有出入。这两句歌谣虽然篇幅过于短小,但从中亦可看出集体意识的历史积淀,以及劳苦大众的审美习惯、审美兴趣,同时也包含有社会心理的内容,使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石人谣》产生于元末贾鲁开河之时。元顺帝托欢铁木耳至正四年(1344)春夏之交,暴雨连续数日不停,黄河堤坝因承担不起骤然暴涨的雨量而崩溃,洪水泛滥成灾,殃及黄河沿岸的十几个郡县,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四处一片惨状。至正十一年(1351),朝廷命贾鲁率二十多万民工挖掘黄河故道,这便是权衡《庚申外史》记载的:“贾鲁治黄河,疏四里邨塞黄龙江口,立回龙庙于岸上,水由故道行,先是河南童谣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及鲁治河,果于黄陵冈得石人一眼,而汝颖始乱。”这段记载以为元末爆发红巾军大起义早有先兆,所谓先有童谣流传,后又得到“石人一眼”。
但《古谣谚》与《草木子》都披露了事实真相,亦即红巾军首领刘福通、韩山童等人乘贾鲁修河之际埋下这个石人以鼓动宣传人民起来造反。《古谣谚》卷八十七并分析道:“庚寅即至正十年。盖九年集议,十年决策,十一年兴工,福通辈探知此事,故豫为此计,以摇惑人心也。”此段记录不无诬贬之词,但我们今天用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起义军为了宣传鼓动起义预先埋下这块石头是可能的,这种做法在中国历史上农民军起义乃至统治阶级内部哗变都有过先例。如陈胜吴广起义前用朱砂在一块绢条上写“陈胜王”三字,然后将绢条塞进鱼腹。此外,又让人在夜里篝火旁扮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那些戍卒看了“丹书”,听了狐鸣之后以为果然有天助, “皆指目陈胜”。这些手段皆是想造成一种既成的事实,让人们首先从思想感情上接受,以至在行动上响应。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做法颇有点心理战术的味道,也算是种斗争的策略,目的是为了鼓动造反。当然,这中间也夹杂有天人感应的迷信成份,反映了当时农民起义队伍的思想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