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初童谣》作品原文
《孙皓初童谣》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孙皓初童谣》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反对皇帝迁都的童谣。孙皓是三国时吴国的末代皇帝,孙权的孙子。他粗暴骄横,多忌好色,穷奢极欲。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265年,因嫌建业原有的宫殿破旧,就下令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县)。并要求沿途的百姓逆江而上,运输财物,供他挥霍。百姓不堪其苦,怨声载道,于是作了这首歌谣,以表达怨恨、反抗的心情。
关于这首歌谣,《三国志·吴志·陆凯传》上有一段材料说明了它产生的背景: “皓徙都武昌,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困,(陆)凯上疏曰:臣闻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乐而亡。……自顷年以来,君威伤于桀纣,君明暗于奸雄,君惠闭于群孽。无灾而民命尽,无为而国财空,辜无罪、赏无功……又武昌土地,实危险而塉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沉漂,陵居则峻危,且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止武昌居。’……乃以安居而比死,是明天意,知民所苦也。”陆凯是东吴著名宰相陆逊的侄子,有较开明的政见,知道民心的向背关系到政权的兴废。他的这封上疏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童谣。
这首歌谣,采用对比的手法,以表达百姓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诗的前两句: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即将建业、武昌两地作了鲜明的对比。 “建业”,是三国时东吴的都城,即今南京市南。 “武昌”,即今天的湖北省鄂城县。孙皓于甘露元年(265)迁都于此。第二年又迁还建业。由于人们对孙皓迁都极为不满,在比较建业、武昌两地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上面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孙皓穷奢极侈的迁都之举已使得民不聊生。所以百姓表示:宁肯喝建业之水,也不愿去武昌过吃鱼的富裕日子。
下面“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两句,语气更为坚定,感情更为强烈、饱满。 “止”,这里是停留的意思。宁肯回到建业去死,也不愿停留在武昌活下去。这里,用生和死作对比,表达了宁死毋生的决心,反映了民心的向背。
这首歌谣,每两句以“宁”和“不”两个关联词,把两种事物作鲜明对比,句式整齐,语气斩截,结构紧凑,全篇一气呵成,铿锵有力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反抗暴虐统治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