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白之裘(谏上·二十)》原文翻译鉴赏-先秦文言文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4 00:26

《狐白之裘(谏上·二十)》作品原文

《狐白之裘(谏上·二十)》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狐白之裘(谏上·二十)》原文翻译鉴赏-先秦文言文

《狐白之裘(谏上·二十)》译文注释

译文:

齐景公的时候,下雪三天不开晴。景公穿着狐白之裘,坐在高堂的侧阶上。晏子入朝来见,站了好一会儿。

景公道:“真怪呀!下雪三天可是天气不寒冷!”

晏子问道:“天气真的不寒冷吗?”

景公笑而不答。

晏子道:“我听说:‘古代的贤君,自己吃饱了还想到有的人挨饿;自己穿暖了还想到有的人受冻;自己安逸了还想到有的人受累。’今天国君您却没有想到这些。”

景公听罢道:“好!寡人懂得你的指教了。”

于是下令:散发皮裘发放粟米,用来赈济挨饿受冻的人。又下令:凡是在大路上看到的,不问是哪个乡的;凡是在里巷看到的,不问是谁家的;巡行全国计算人数,不必说出名字,都给予赈济。士人已经有职事的发放两个月的赈济,患重病的发给两年的赈济。

孔子听到后赞道:“晏子巧于表明他所想做的好事,齐景公能够实行他认为好的事啊!”

注释:

①霁(ji计):雨止雪停称霁。 ②被(pi批):通通“披”,穿。狐白:即狐肷(qian浅),狐狸胸腹部及腋下的毛皮,颜色纯白,制衣轻暖。裘(qiu求),毛皮衣服。 ③侧阶:堂的北阶。 ④睹(du堵):看见。涂:通“途”,道路。

《狐白之裘(谏上·二十)》原文翻译鉴赏-先秦文言文

《狐白之裘(谏上·二十)》赏析评点

【赏析】

这是一篇寓有教诫意义的故事。晏子是位古道热肠而又善于为国君拾阙补过的贤相。

故事开头先介绍季节和天气的情况,这给事情的发生提供了自然的背景,有助于表现生活的真实性。故事发生在天寒地冻的时节,齐景公对晏子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这是有意向晏子炫耀“狐白之裘”,也是他在饱暖之后得意的卖乖。晏子含有责怪之意的反问,使齐景公无言可答。因此晏子用“古之贤者”恤民、惠民之心来教诫景公。当古代人们还没有力量改变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对立、苦乐不均的时候,往往幻想得到来自“仁君”或“贤相”的恩赐和周恤。这是苦难中人们凄然的理想。他们把这种理想寄托在晏子身上。

在晏子故事结尾处,时常缀有孔子或墨子的议论和评赞,这些文字虽不尽属实,但从修辞方面看,有助于增强故事的庄重色彩,并唤起人们对晏子的敬慕与尊重。

【集评】

明·杨慎评《晏子春秋》:“一诘(天不寒乎)已令景公肌粟。王风浩荡,见仁言之利甚。”

民初·张之纯《诸子菁华》:“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狐白之裘(谏上·二十)》原文翻译鉴赏-先秦文言文

【相关阅读】

更多先秦散文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