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取辱(杂下·十)》原文翻译鉴赏-先秦文言文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4 00:25

《楚王取辱(杂下·十)》作品原文

《楚王取辱(杂下·十)》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令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曰: ‘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楚王取辱(杂下·十)》原文翻译鉴赏-先秦文言文

《楚王取辱(杂下·十)》译文注释

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来到楚国。

楚王听说了,便对左右说道:“晏婴是齐国最善于辞令的人。如今将要到来,我想羞辱他,拿什么办法呀?”

左右答道:“等晏子到来时,请让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国王面前走过。那时国王您便问:“做什么的?”答道:‘是齐国人。’

王再问:‘犯了什么罪?’答道:‘犯了盗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王招待晏子饮酒。酒喝到畅快尽兴的时候,两个官员捆着一个人来见楚王。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官员回道:“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

楚王眼盯着晏子问道:“齐国人善于偷盗吗?”

晏子恭敬地离开座席回言道:“我听说:‘桔树长在淮南大地上就结桔子,生长在淮北地方就变成了枸桔。叶子徒自相似,那果实的滋味实在不同。’造成这个事实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的差别。现在这个人生活在齐国时不会偷盗,来到楚国就会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成了善偷的窃贼?”

楚王笑道:“圣人是不该随便戏弄的,寡人反而自取羞辱!”

注释:

①缚(fu 复):用绳捆绑。 ②坐:触犯,犯罪。 ③诣(yi意):晋见。 ④曷(he核):何。 ⑤席:座席。避席是表示恭敬。 ⑥淮南:淮水之南。下文淮北:指淮水之北。 ⑦枳(zhi止):木名,果实苦涩,又称“枸桔(gbu ju)”。 ⑧熙(xi西):通“嬉”:嬉戏,玩耍。

《楚王取辱(杂下·十)》原文翻译鉴赏-先秦文言文

《楚王取辱(杂下·十)》赏析评点

【赏析】

这是前篇“晏子使楚”故事的姊妹篇。从情节来看,本篇的形势似更为“严峻”,楚国君臣闻知晏子将要到来,设下了更为诡谲的计谋。

晏子朝见楚王时,楚人按预谋演出了捕获齐盗的闹剧,楚王煞有介事地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晏子从容不迫地作了回答。他先以“桔”变“枳”的事实说明“水土”的差异,进而以此为据,反诘楚王侮辱性的发问:“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在这篇故事里,又一次证明晏子确是齐国最善于辞令的人,凭着他的博学和机敏,只用一个巧妙的比喻便挫败了楚王君臣苦心策划的计谋。整个故事充满诙谐戏谑的气氛,使读者读到故事的结尾,又一次发出开心的笑声。

【集评】

明·杨慎评《晏子春秋》:“阳和布德,鹰化为鸠,水土异,宜桔移成枳。”

明·姜思睿《诸子鸿藻》:“有问鼎之盗魁(指楚庄王问鼎事,见《左传》宣公·三年),容暇问齐人!”

民初·张之纯《诸子菁华》:“善用复笔,《公羊》深得其法。就‘水土,牵合,绝不勉强,机锋灵敏,咄咄逼人。”

《楚王取辱(杂下·十)》原文翻译鉴赏-先秦文言文

更多先秦散文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