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馀雪作品原文
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②。
终南望馀雪注释译文
【注释】
①阴岭:山北曰阴,指背向太阳的山岭。
②林表:林外。
【译文1】
终南山北面的山岭一片清秀,积雪好像浮云在山顶飘游。林外露出雪后的阳光,城中增添了傍晚的严寒。
【译文2】
终南山北岭多么秀丽,远望积雪好像浮云在山顶飘游。初晴的阳光照在林外的雪地上,到了傍晚,城里更加寒冷。
终南望馀雪赏析评点
【赏析1】
这是命题作诗,作者却调动了他的生活积累,作了超常的发挥。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从长安遥望终南山,所见是山的北面,即“阴岭”,这一面因为背阳,所以积雪未化。“阴岭秀”的“秀”字,则写出半山以下未被积雪掩盖的植被。而“积雪”则是在岭的高处,但不可能浮在云端,“浮云端”只是透视的感觉。古人常用透视原理入诗,写景最妙--盖三维空间的物体投像在二维空间(视网膜)上,远近景物会叠合而成像,造成错觉。因为人在低处远望,所见终南山阴岭的积雪,背景就是蓝天白云,而白云又是流动的,就造成了“浮”的感觉。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雪晴之后,冰雪开始消融,气温骤降。“霁色”指太阳照耀下白雪皑皑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约六十华里,从长安遥望终南山,由于云遮雾罩,阴天固然难以看清,就是晴天也看不分明,只有在雨雪初晴的时分,空气的透明度大大增加,才能清楚地看到终南山的面目。“林表”指树林的上方,也就是终南阴岭的高处,在夕阳下特别明亮。然而,气温并没有因为阳光而回升,却反而骤降,这是因为冰雪融化要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能,故俗谚有“下雪不冷化雪冷”之说。明杨逢春评:“此题若庸手为之,必刻画残雪正面矣。明字、增字,下得着力,言霁色添明,暮寒增剧也,中有残雪之魂在。”(《唐诗偶评》)这话说得很好,暮寒的感觉是超出了视觉画面的,可以说是诗中摄神之笔。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了这首诗的本事,祖咏在长安应试,按照规定,省试诗应该是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便呈有司,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这个不顾功令的做法可能毁掉一次考试,但却成就了一首好诗。
(周啸天)
【赏析2】
这是一首眺望终南积雪的小诗。诗虽短,却朴茂奇崛,剪刻蕴藉。本诗是诗人在长安应进士试的诗作,按要求应试诗为五言六韵十二句,但他只作了四句便交卷。旁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意尽。”诗人力求简练,短短四句,表现了雪后景色的秀美。结句含意深婉,透出关心民瘼之旨。终南,山名,在今陕西。
首句写终南山峰高谷深,林木流翠。开篇应题,也突出“积雪”的特色。终南山在长安之南,因此从长安望终南山,所见为北面即“阴岭”。远眺终南山,其山岭秀色,尽收眼底,但诗人仅以一个“秀”字概过,着重写出山上“积雪”。
随后,便有了第二句“积雪浮云端”的深入描述。积雪本不能浮,但终南“积雪”高耸,朵朵白云夹山流过,山峰隐没在云海之中,只有“积雪”穿出云端,远远望去,就好像“浮”在“云端”一般。
第三句接着描写雪景。一个“明”字,写尽雪景之意。有了“明”,“望”顿时生色。“明”字自然用得妙,然而“霁”字用得更重要。诗人描写的是从长安远望终南余雪的景致。终南山距离长安城南大约有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远望终南山,阴天自然看不清楚,只有在雨雪停止、天放晴的时候,才能看清其真面目。贾岛在《〈望终南山〉》一诗中写道:“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唐代是这样,如今依然是这样。因此,一个“霁”字,将真实地理环境勾勒得细致入微。
诗人不但用了“霁”字,且选取的是日暮时的景色。“林表”二字是上承“终南阴岭”写的,“林”自然是在终南山的高处。仅有终南山高处的树林表面才能“明霁色”,说明太阳已经落下半边。夕阳的余晖照射过来,将树林表面都照红了,自然也将“浮于云端”的余雪照亮了。尾句的一个“暮”字,也随之跃然纸上了。
前三句都是写“望”中所见;末句写“望”中所感。积雪消融,又是日暮时刻,再望终南余雪,寒意倍增。一个“增”字,真实而贴切地写出了当时的气候特点及人的感受,景足意尽,神完韵远。因此,在《渔洋诗话》卷上中,王士稹将本诗与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称为吟咏雪景的“最佳”诗作。
【赏析3】
这首诗是诗人应试时所作。
这首诗据《唐诗纪事》就是祖咏应试时所作。本来应该按照规定写成五言六韵的律体十二句,但他作了这四句就交卷了,考官问他何故,他说“意尽”。考官看后很赏识,也就被录取了。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意,抒发了感慨。写景比喻确切,抒发感慨干净利落。
诗题是《终南望馀雪》,祖咏起笔写终南山就从“阴岭”即背阳的山坡落笔--雪后的山岭仍很秀丽。何则?终南山本自高峻,如今落满了积雪,远远望去,积雪似飘浮在云端。这一句写出了终南山之高、积雪之多;积雪上游云端,可与霞光媲美了。此时雪后初霁,积雪在阳光下反射出炫目的银白色,这是多么奇秀的景观!这一句就照应了第一句中的一个“秀”字。雪后天气更加阴冷。何况有阳光把雪霁后的银白色反照到长安城中,城中之人更觉有一股寒意了。
全诗紧扣诗题:正写终南山之雪,又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之雪。据说此诗是祖咏赴科举考试时所作,考官要求作一首五律,祖咏写了四句就搁笔了。问之,答曰:“意尽。”确实,诗人已完完全全地写出了终南雪后初霁之景,写景比喻确切,抒发感慨干净利落。
【诗人名片】
祖咏(699~746),字和生,洛阳人。祖咏善于写诗,诗作多描绘山水风光和归隐生活。他艰难地踏上仕途,却遭贬官,于是归隐汝水。朋友王维曾给他寄诗说:“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从中可以看出祖咏一生的漂泊和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