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赏析,(宋)朱敦儒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22:07

相见欢词作原文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注释】

①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头饰,这里代指贵族。

②倩:请、烦劳。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译文】

登上金陵城上的西楼,倚着楼上的栏杆,眺望茫茫大地深秋的景色。斜阳欲坠,大地一片寂寥,长江的水静静地向东流去。

金人南侵,中原一片战乱,贵族、官员都溃散而逃。什么时候才能把中原失地收回来呢?请悲凉的秋风把我忧国忧民的眼泪通过扬州送到金人占领的地区去吧!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赏析,(宋)朱敦儒作品

相见欢词作赏析

赏析1

这首词是词人南渡后登上金陵城西楼,凭高眺远时所作,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怀。全词境界雄浑,蕴藉深沉,代表了当时所有爱国者的心声。

上片写景。词人运笔精巧,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而又杂有苍凉、凄清的秋景图。“西楼”、“清秋”、“夕阳”、“大江”,这样的景象极易让人联想到故国、家乡、人生、希望。再加以形象传神的动词,自然就产生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倚”字,突出词人的忧伤和惆怅;“垂”字,写夕阳,减其壮丽而添其悲凉;“流”字,明写大江之奔流,其实更是写时间和时代的奔流。这几句情景交融,蕴藉深沉。

下片抒写亡国之痛和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词人面对萧疏之景,很容易想到“中原乱,簪缨散”,进而想到“几时收”。这三句环环相扣,一气贯穿,一方面表达了词人收复山河的心愿,另一方面也是对昏庸朝廷的斥责。最后一句,赋风以人的情感,手法高妙,是词人殷殷爱国之心的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语言简练,蕴藉深沉,想象新奇,境界雄浑,让人读之热血沸腾、回味无穷。

赏析2

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李白曾这里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抒发的是对南齐诗人谢朓的怀念。

朱敦儒这首登楼抒怀之作,既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为区区个人之事,而是感叹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接下来,作者写自己秋色中倚西楼远眺。“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词中所写悲秋,含意较深,是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

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簪缨散”,说他们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作者摒弃直陈其事的写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人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词人又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苦欲绝。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领区。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就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此词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后令人感到荡气回肠,余味深长。

【宋词地图】

金陵:今江苏南京。

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及山东省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扬州:位于江苏中部,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赏析,(宋)朱敦儒作品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岁隐居故里,志行高洁,有朝野之望。征召为学官,固辞不就。南渡初,流寓两广,居南雄州。绍兴五年(1135)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寻兼兵部郎官。后被劾罢官,退隐嘉禾。晚年依附秦桧,任鸿胪少卿,为时论所讥。桧死,亦罢废。绍兴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九。《宋史》有传。著《岩壑老人诗文》、《猎较集》已佚。词集有《樵歌》(一名《太平樵唱》)三卷。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翻译赏析,(宋)朱敦儒作品

更多朱敦儒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