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江北流民有感》原文赏析-周实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21:43

睹江北流民有感原文

睹江北流民有感

周实

江南塞北路茫茫,一听嗷嗷一断肠。

无限哀鸿飞不尽,月明如水满天霜。

睹江北流民有感赏析

“江北”即苏北。1906年,作者家乡苏北一带发生灾荒,流民遍野。目睹此景,作者深表同情,作《睹江北流民有感》三首,真切地描绘了清朝黑暗统治下苏北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惨状。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诗经·小雅·鸿雁》云:“鸿雁于飞,哀鸣嗷嗷。”以哀鸣的鸿雁来比喻受疾苦饥馑的人民。此后,在古典诗词中常常称灾难流离之民为鸿雁或哀鸿。此诗借用《诗经》的典故,巧妙地将地上的流民与天空中的鸿雁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处处写哀鸿,实乃处处写流民。作者先用一个广角镜头:“江南塞北路茫茫”,展示了流民背井离乡、四处逃荒的全幅画面,重点落在“路茫茫”三字上。“江南塞北”是如此之大,可这些流民的路到底在哪里呢?一片迷茫。如同天空中的鸿雁一般,不知要飞到何处去。第二句从听觉上写流民的悲惨。“嗷嗷”,鸿雁的哀鸣声,用以比喻流民啼饥号寒的凄凉景象。如果说第一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无声的话,那么,第二句中的画面就是有声的了,这种“嗷嗷”的号叫乃是黑暗统治下人民发出的颤音,更增加了一分惨痛之情,以至于让作者听了这种声音后产生“断肠”之感。前二句有“睹”有“感”,睹而后感,已将诗题点明。

后两句仍抓住一个“睹”字做文章,但重点放在天空,以天空写地面,以哀鸿写流民。“无限哀鸿飞不尽”是一个全景扫描。“飞不尽”,喻流民络绎不绝。“无限”“不尽”,两个同义词连用,表面写天空中无数的哀鸿,实则突出了流民的众多,与第一句所描绘的画面互为补充,把成千上万流民四处奔波、走投无路的悲惨境地表现得极为真切。“月明如水满天霜”,写鸿雁飞行时天空的自然景色,也暗喻着现实的凄凉。“月明如水”,写月光泻地如水,这是秋冬季节的特有景色。杜甫诗句有云:“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杜工部草堂诗笺》四十《愁坐》)可见“月明如水”颇带凉意。鸿雁,在我国东北、内蒙古东部均有繁殖,于长江流域或以南地区越冬,秋季向南迁徙,成群飞行。“月明如水”的季节,正是鸿雁南飞的时候。作者以此来衬托流民的惨痛。“满天霜”,化用唐代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满天霜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花在地而不在天),但它完全切合流民及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使他们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流民本来已无路可走,现在又给他们加上一层寒霜,更令人心颤了。因此,最后一句颇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周实少有壮志,忧国忧民,“忧时甘替群生病”(《寄汪啸叔》),“欲于世界造光明”(《中秋偕同人览园小集赋此志慨》)。在诗歌创作上主张“见人心”,“觇世变”,“因时立言”,即必须反映现实,应有真情实感。这首诗正是如此。作者用纯白描的手法,不假任何雕饰,勾勒了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的感情也深深地渗透在画面之中。绝句用字非常经济,而这首诗却用了“茫茫”“嗷嗷”两个叠词,加强了声与色的描绘。第二句用“一……一……”的句式,强调了流民的悲号在作者心灵上引起的震动。同样,这种加强了的声色,也足以打动读者的心扉。

(张新科)

【作者】

*周实(1885-1911),原名桂生,一名实丹,字剑灵,号无尽,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907年入南京两江师范校学习,第三年参加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后来又创建“淮南社”。1911年暴发武昌武装起义,他回到故乡,鼓动民众起来响应,不久被害。其诗富有革命激情,风格奔放雄劲,语言自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