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客》原文赏析-郑獬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20:11

滞客原文

滞客

郑獬

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青泥浑。

舟人击鼓挽舟去,牛头刺地挽不行。

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

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

截断雨脚不到地,半夜霹雳空杀人!

须臾云破见星斗,老农叹息如衔冤。

高田已槁下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

滞客赏析

这是一首感怀诗。诗人通过久旱无雨的自然景象的描写,道出了自己成为旅中滞客的感受,流露了对农家遭遇天灾的同情。

通观全诗,觉得语畅意达,它是按照不雨—欲雨—断雨的三个层次,来连贯诗的脉络的。

在“不雨”这个层次里,先写延时既久,从五月到六月没有滴雨,致成大旱。次写河浅近底,流着的是浑浊的泥水,亦可见旱情严重。三写无法行船,船夫“击鼓挽舟”,但“牛头刺地”也拖不向前。“击鼓”,指开船打鼓,这于六朝诗里就有反映,例如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鼓声随听绝。”唐代还存此遗习,可从杜甫《十二月一日》的“打鼓发船何郡郎”诗句中得到证明。宋代又沿袭了这样的风俗。“刺地”,指牛拉纤时把劲使尽的样子,令人不难想象到干旱的严重程度。末写系舟岸畔,停行了七天,纤绳扣在绿树上,船犹如树根扎入深土似的不能移动。一个“疑”字,从心理感觉的角度,说出了旱势逼人。“不雨”是成旱的原因,成旱则又是河浅的根源,河浅是挽舟不前的缘由,挽舟不前的结果,使诗人当上了滞客,环环承接,因果衔接,密不见罅,使诗于一线串珠中触及了题意。

在“欲雨”这个层次里嵌进去“断雨”的层次,这两个层次并行展开,渲染了欲雨又断的气氛。忽地云集西北,分明是大雨将临的征兆,有谁不在惊喜中翘首长天,伫候雨降呢!然而,“风号万窍”,呼啸声紧,从四面八方狂吼起来了,卷得“黑云”似“秋涛”奔涌,出现了“截断雨脚不到地”的局面。盼雨雨不至,怎不叫人焦急!而“半夜霹雳空杀人”,只闻雷响,不见雨点,都给风吹散了,使人陷入了失望之中。唯其是在希望后的失望,才越发显得绝望的悲痛。顷刻间,云消星布,老农面对着这个景象,“衔冤”似的“叹息”不已,可谓哀怨之甚。这里,巧妙地以云涌、风吼、雷鸣、星耀的前后相关的变化,写出了诗人随着“欲雨”到“断雨”时的心潮的起落。物态人情,跃然纸上。

诗人用“高田已槁下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煞尾,揭出了通篇的主旨:久旱不雨,田禾枯槁,相比之下,我虽成滞客,又何足道!

这首诗感事抒怀,写得很有情致,不失为忧民之所忧的佳作。

(周溶泉 徐应佩)

【作者】

郑獬:(1022—1072)字毅夫,一作义夫,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皇祐五年(1053)进士第一。累迁知制诰,出知荆南。神宗初,拜翰林学士,为王安石所恶,出知杭州,徙青州,提举鸿庆宫。其诗爽辣明白。有《郧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