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杂诗原文
山行杂诗
赵执信
岭路盘盘行欲迷,晚来霜霰忽凄凄。
林间风过犹兼叶,涧底寒轻已作泥。
马足蹙时疑地尽,溪云多处觉天低。
倦游莫讶惊心数,岁暮空山鸟乱啼。
山行杂诗赏析
赵执信二十八岁被革职除名后,从此浪迹天涯,漫游大江南北,以至终老。他的漫游,不仅在于探奇览胜,而且在于借山林逸气,消胸中块垒。但正如李白游览名山大川的那些诗作一样,精神上的苦闷总像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浮现在他的诗行。他在《东向言怀》一诗中说:“男儿负奇志,夙欲吞巨川。转侧在世网,焉能死草间?长风倘可驾,一上蓬莱颠。安期何用见,但取开心颜。”“但取开心颜”,可见他苦于“不得开心颜”。他之所以“不得开心颜”,乃由于夙负奇志,不甘老死草间。怀着这样的心情去漫游,虽奇山异水在前,又怎能为他排遣胸中积忧?了解他这种心态,有助于理解这首纪游诗。
你看,诗一上来就是“岭路盘盘行欲迷”:山上的路弯弯曲曲,左右盘旋,使诗人简直迷惑了,感到无路可走。“马足蹙时疑地尽”:上有悬崖峭壁,下临无地,连健足的马尚且望而却步,人更觉得地已经走到尽头。“溪云多处觉天低”:由于云多,天仿佛压下来了。“岭路盘盘”,失去了长度;“马蹙地尽”:宽度也变得局促;云多天低:高度令人感到逼仄。读诗至此,不禁使人联想到孟郊诗“出门即有碍,谁言天地宽”,千古同心,何其相似!你能不为诗人偃蹇抑塞的心怀而停杯投箸,高唱李白《行路难》吗?
以上就空间描写作剖析,下面再看诗中的景物描写。
“晚来霜霰忽凄凄”:时当岁暮,天色向晚,霜霰之来,令人倍感凄凄寒意。试想,此时四野该如何苍莽阴沉?“林间风过犹兼叶”:林间的风,挟枯枝败叶而俱来,那风声该如何凄厉?那萧萧落木,该带来多少寂寞苍凉?“溪云多处觉天低”:溪涧之间,灰色的云层密布,把已经向晚的天色浸染得何等暗淡!“岁暮空山鸟乱啼”:那空寂山林中归巢的鸟,给这幅色彩暗淡的图画配上了何等凄凉的声音?看来,诗人此次山行,不只亲历天逼地蹙之境,而且所见所闻,无往而非寒冷,肃杀、凄凉。于是,诗人按捺不住了,站出来直接抒情:“倦游莫讶惊心数(shuò,多次)!”我是一个惯于漫游的人。这种触目惊心之境,已经多次经历,对此不必惊讶。这是强自宽解,强作矜持。他口中说“莫讶”,实际上传出的是心之震动的最强频率。他的心何曾一刻平静!
读赵执信许多纪游诗,你会感到这种心态在他的这类诗作中是一贯的,这一组《山行杂诗》其他二首,也莫不如此。像其二的“远寺钟鸣”“一灯明灭”;其三的“天风残雪”“落日登高”,其四的“连天白雪”“近郭空烟”,诗人描绘的几乎都是凄怆寂寞的境界。他漫游几十年,何境不历?怎能不接触到自然界的和煦春风,花光草色?但这些一经进入他的视野,经过心灵的酿造,便都变了颜色。所谓花亦溅泪,鸟鸣惊心,正由于伤心人别有怀抱。有时候,自然界百草千花,风晨月夕,作为审美感受的客体,百媚纷呈;而作为审美感受的主体,独取其险逼之境,幽悄之色,哀厉之声,以之作为意象,表现诗情。这就无怪乎我们在他的集子里老是看到秋天;或者,从春天里看到了秋天。
这就触及到这首诗两个显著的艺术特色,一是气氛浓烈,意境深邃;一是善用象征手法曲折传情。
先说第一点。这首纪游诗,八句中七句写景。诗人把盘盘岭路,凄凄霜雪,林叶因风,溪云低压,空山鸟啼等等组合在一起,酿造出一种凄怆的氛围,读之令人神寒骨凄;然后在第七句用“倦游莫讶”一点,使物、情融合,形成一种苍凉幽悄的意境。他在《谈龙录》这卷论诗专著中说:“因其诗可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其世。”读这首《山行杂诗》,入其境以窥其意。因其意而知其为偃蹇抑塞、郁结难通之人。这就是此诗感发力量之所在。
至于象征手法,本是诗人惯用的艺术手法。如《烈风行》以雨风雷电象征社会的动荡和黑暗,《清明前大雪》以冰雪中园花凋谢象征“风刀霜剑”的社会恶势力,都是显例。这首律诗,用岭路盘盘、马蹙地尽、云压天低象征他的社会处境,仿佛举足有倾危之虞,天地无容身之所。且其象征手法又与气氛、意境融于一体,这就大大加强了诗的表现力量。
(赖汉屏)
【作者】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右春坊右赞善。后因佟皇后丧期内在洪昇处观演《长生殿》,被革职。工诗文。其诗清新峭拔,并能反映现实。有《饴山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