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词作原文
扬州慢
赵以夫
琼花唯扬州后土殿前一本。比聚八仙大率相类,而不同者有三:琼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黄,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琼花叶柔而莹泽,聚八仙叶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琼花蕊与花平,不结子而香,聚八仙蕊低于花,结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友人折赠数枝,云移根自鄱阳之洪氏。赋而感之。其调曰《扬州慢》。
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
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
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
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
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
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
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
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扬州慢·十里春风注释】
①蕊仙:指琼花。
②翦翦:意为寒气逼人。
③太真:杨贵妃的道号。
④阆苑:传说中神仙的居处。
⑤竹西:此指扬州。
竹西:即竹西亭。位于扬州城北门外,文人常用其指代扬州。
【扬州慢·十里春风译文】
春风十里,琼花似天上的仙女,离开了琼楼玉宇,在皎洁的月光下,飘然降临到人间。花瓣如冰,散发出寒意,如碎玉般抱成花球。整日伫立在石阶上的树树琼花,有杨贵妃匀称丰满的体态,也有赵飞燕绰约轻盈的风姿。琼花将世间万物的清丽气质融于一身,将自己交付给了这美好的扬州。
一阵雨打窗棂的声音,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满屋飘溢着琼花的芳香。琼花好似阆苑花神,可怜人间清冷,便骑了仙鹤来游。若问竹西佳亭的风光,天空惨淡,烟水悠悠。黄昏时分有羌管横笛,在孤城里吹起了新愁。
扬州慢词作赏析
赏析1
依序言,因“友人折赠数枝”琼花,词人有感而发,便乘兴赋花。原只为赋花,但据词观之,词人在赋花之时,内心深处关于扬州兴衰的情愫被触动,故又转而抒情,使词的思想性进一步升华。
上片纯粹赋花。起首三句交代琼花的来历和背景,“十里春风,二分明月”是对扬州的描述。词人写在扬州有“蕊仙飞下琼楼”,因而才有这天下独一无二、清丽脱俗的琼花。“冰花”、“碎玉”则是对琼花外观的描述,进一步言其冰清玉洁、晶莹剔透、可爱至极。不仅如此,词人更将琼花比作史上美艳绝伦的“太真”和“飞燕”,足见词人眼中琼花之美丽。最后两句,词人明确点出只有敛天下所有花卉之芳艳,并放之于扬州,才能开出如此奇花。
词人赋琼花,自然不可能不提及扬州,因扬州与琼花之间存在着十分微妙的关系。宋人周密在《齐东野语》卷十七中曾云:“扬州后土祠琼花,天下无二本。……仁宗庆历中,尝分植禁苑,明年辄枯,遂复载还祠中,敷荣如故。”可见琼花只认扬州作为其生息繁衍之地。但这都是说当年繁盛之时的扬州。昔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扬州随即成为繁荣之都。但世事变迁,随着1129年和1161年金人的两次南侵,扬州数百年的人文积淀被洗劫殆尽,如今的扬州却是“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残败景象。思及此,词人难免由赋花之乐转而抒扬州之叹。
下片起句由扬州后土祠的琼花转而写友人所赠之琼花。冷雨敲窗,惊醒午睡的词人,醒来后入目即是窗前数朵琼花,花香扑鼻。“似阆苑花神”一句进一步强调此花非凡间之物,只是“怜人冷落”,故“骑鹤来游”。此三句寥寥数字,写尽琼花之空灵。既然琼花是来自扬州的花神,何妨借问扬州现状?于是,词人“问竹西风景”。其实扬州现今何样,词人心中自然明了,如今已是边陲之地的扬州,散尽了昔日的繁华,仅是一座军事要塞而已。但词人不愿实写,而是借花神之口,道出扬州如今“长空淡、烟水悠悠”的衰败和破落。当然,其中也多少隐含了词人所生发的失意和怅然。最后一句,“又”字是重点,强调了“孤城吹起新愁”的黄昏,并非一晚或是几晚,而是无数个夜晚。此处再次强调了词人忧国忧民之心。
本词表面咏花,实则由花及人,借花抒情。词人并不拘泥于一物,而是由赞花之冰清玉洁,抒国破伤怀之情,将思想升华至更高层次,可谓咏物词中的佳作。
赏析2
作品产生的感发力量与作者的初衷不符,这是文学中的常见现象。这首词就是如此,以小序中“赋而感之”可以看出,作者本意是咏花,孰料写着却生成许多感慨,这感慨使词的思想性加深了。
很明显,上阕自始至终都是以第三人称咏赞琼花,即所谓“赋”。词人将花儿作天上的仙女,告别了琼楼瑶阙,飘然降临人间;写她那洁白的花朵犹如冰花、碎玉,簇拥成球;想象她成天伫立在石阶畔,既有杨贵妃那丰腴的体态,又有赵飞燕那样绰约的风姿;她摄取了世间一切草木之花的丽质清气,集于一身。……
花和美人向来联系在一起,因此将琼花比喻为杨贵妃、赵飞燕算不得出奇,倒是“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九字抓住了琼花莹泽洁玉的特点,最为逼真。其次“敛群芳、清丽精神”七字,也堪称新、警。其后几句不免落入俗套。然而词人在后半篇内,却将作品的质量整整提高了一个等级。其契机是什么呢?这就得从所咏之花的特殊性说起了。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云:“扬州后土祠琼花,天下无二本。……仁宗庆历中,尝分植禁苑,明年辄枯,遂复载还祠中,敷荣如故。淳熙中,寿皇(孝宗)亦尝移植南内,逾年,憔翠无花,仍送还之。其后,宦者陈源命园丁取孙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则大减矣。”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琼花不仅有惊人的美丽,而且有高洁的品性,实属难得。琼花的名字,永远与扬州齐名。因此,历来咏琼花者,不能不咏及扬州。
本篇也不例外,首先所选用的词调就是《扬州慢》;其次则整个上阕的背景亦是扬州。自隋炀帝开大运河以来,扬州,成为商业繁盛之都,又是人文荟萃之地。可是,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大举南攻,扬州都首当其冲,兵燹之酷,竟使积累达数百年之久的富庶与文明遭空前浩劫。罢兵了,休战了,在南宋小朝廷用屈辱换来的相对和平时期,扬州是否有条件稍稍恢复往日之经济、文化名城的旖旎风情呢?没有!因为宋金双方以淮河中流划界的缘故,扬州已经成了边关,只能以军事要塞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呵!作为时代的一个缩影,扬州的盛衰怎能不唤起南宋臣民们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感呢?姜白石在《扬州慢》一词中就有这样精警深沉的句子“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尽管词人之所以选用《扬州慢》的词调且写下“十里春风,二分明月”的佳句,但实际上在为扬州衰败之叹作铺垫。果然,他从历史之扬州的“盛”中反观出了现实之扬州的“衰”,不禁慷慨生哀,于是掉转词笔,改用第一人称,愣将半篇未写完的“琼花赋”续成了一首“哀扬州赋”。这下阕,便是词序之所谓“感”了。
上阕所赋,是想象中的琼花,扬州后土祠中的琼花,昔日的琼花;眼前摆放着友人折赠的数枝琼花还没有派用场,何不借她起兴?于是乎乃有:“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一句意思是谓碎雨敲窗,将我从午梦中惊醒,只见窗前花瓶里插着几枝琼花,清香四溢,飘浮在天空。这花是哪儿来的?直说友人所赠,就无诗意,且下面文章难作,故尔从虚处着笔。“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像是琼花之神同情我的孤独,特骑着仙鹤从扬州来鄙地一游。
“花神”既从扬州来,何不向她打听打听扬州的近况呢?于是引出下文“为问竹西风景”,其实不用问,词人也可以想象扬州“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的残败景象,词人不愿用实笔写这令人神伤之景,所以接着蓦地一笔宕开,顾左右而言它道:“长空淡、烟水悠悠。”七字虽不着边际,却委实下得精彩。大有“多少事、欲说还休”之慨,诵之令人回肠荡气,只觉无限落寞惆怅都在言外。以下剑及履及,顺势明点出此种情绪并揭示其所从来,放笔为全篇收尾:“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羌管孤城”四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范仲淹《渔家傲》词里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据此,则作者当时所居,是否也属边城呢?
粗粗看过,三句只是直书此时此地之环境与心境,似可一览无余;及至沉吟久之方觉它寥寥数字却将无数时间空间融汇起来,实在耐人寻味。试想,“黄昏”而曰“又”,“愁”而曰“新”,则昨日、前天、上月甚至去年……不知有多少个“已是黄昏独自愁”包含其中,非“此时”与“彼时”相同画面的多重叠印而何?此盖就纵向而言,若作横向观察,我们又可以看出,它还是多种相似图景的双影合成。细细体认,那另外的一幅照片是姜夔《扬州慢》词之“渐黄昏,清角吹寒,都要空城”?不言扬州,而扬州自见。
词人一生写了许多咏花词。今存《虚斋乐府》六十八首,咏花之作就有二十四首,竟超过了三分之一。但大多格调不甚高。只有这首词,原本只为赋花,不料却抒发出很多盛衰之惆怅,遂成精品,由此可见咏物词之关键在于不滞于物。
作者简介
赵以夫(1189-1256)字用父,号虚斋,郓(今属山东)人。居长乐。赵彦括第四子。嘉定十年(1217)进士。历知漳州,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两浙转运判官。嘉熙元年(1237),以直焕章阁、枢密院副都承旨兼国史院编修官。二年,除沿海制置副使兼知庆元府、同知枢密院事。淳祐五年(1245)除宝章阁待制、沿江制置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江东安抚使。累除吏部尚书兼侍读,改礼部尚书,进资政殿学士。宝祐四年卒,年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