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苦》原文赏析-章甫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18:29

田家苦原文

田家苦

章甫

何处行商因问路,歇肩听说田家苦:

“今年麦熟胜去年,贱价还人如粪土。

五月将次尽,早秧都未移;

雨师懒病藏不出,家家灼火钻乌龟。

前朝夏至还上庙,着衫奠酒乞杯珓;

许我曾为五日期,待得秋成敢忘报。

阴阳水旱由天公,忧雨忧风愁煞侬;

农商苦乐原不同,淮南不熟贩江东。”

【注释】

灼火钻乌龟:古代占卜之法。

奠酒乞杯珓:古代占卜之法。

田家苦赏析

宋代的田园诗特别发达,它朝两个方向发展着:一是对田园风物的更为精细、别致的观察与刻画,二是对田家疾苦的更为真切、深沉的表现与同情。这两个方向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田园诗的开山祖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那里。不过,它们的充分发展,则是在宋诗中完成的。尤其是后一方面的诗歌,显示了有别于其他时代的宋诗的特征。在宋诗中,诸如“田家”、“田家行”、“田家语”、“田家谣”、“田家咏”、“田家苦”等以“田家”为题材的诗非常之多,这反映了宋代诗人与农民的接近及对农民的关心。这些作品,除了远承陶诗的传统之外,显然也深受宋人最为崇拜的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精神的影响。在这些歌咏田家的诗人中,章甫是较为出色的一个。章甫是陆游的朋友,和陆游一样,他的一生也是在风雨忧患中度过的,他的作品中多忧国忧民之作。尤其是一些有关田家的诗,如《悯农》、《忧旱》、《苦旱》等,都浸透了诗人对田家的深厚感情。这首《田家苦》,即是其中的一首上乘之作。

从内容看,这首诗可以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二两句是第一个层次,交代了田家诉苦的起因:某地一个商人向田家打听道路,农夫告诉了他。乘商人放下行李休息的时候,两人拉起了家常。农夫向这个萍水相逢的过路人陈诉了田家的苦恼。这一个开头,起得自然、亲切。田家的苦恼有两个,其一是“丰年贱价”的苦恼,这就是三四两句所说的内容,构成这首诗的第二个层次。尽管今年的麦子收成比去年更好,但田家的处境反而更糟了。因为麦子一丰收,那些商人便不愁贩不到粮食,于是乘机压价,使得麦子竟如粪土一般,田家没有从丰收中得到任何好处。

如果说“丰收”对田家而言是一种灾难的话,那么“歉收”则更将是一场灾难了。田家既愤慨于“贱价还人”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更害怕干旱水涝的自然现象。田家的第二个苦恼便是“忧雨忧风”,这就是五至十二句所说的内容,构成这首诗的第三个层次。五月眼看着就要过去了,但早稻还没有插秧,因为天上司雨的“雨师”又是偷懒,又是装病,躲起来不肯露面,简单一点说,就是天旱无雨。这可急坏了田家,但靠天吃饭的田家又有什么办法呢?还不是只能求神拜佛,乞求神明的保佑。于是家家户户都用乌龟占卜。前一天正好是夏至,大家穿着像样的衣衫来到庙里,用酒祭奠神明,占卜询问休咎。结果神明答应五天之内下雨。田家暗淡的心里透进一丝希望之光,他们很诚恳地表示,到了秋收时一定不忘报答神明。这里,章甫接触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在自然灾害面前田家的束手无策与愚昧迷信。在这首诗里,章甫对田家的迷信活动并没有加以评议,钱锺书先生说:“章甫对这种迷信是不赞成的———从《自鸣集》卷二《白露行》、卷三《悯农》、卷四《忧旱》、《白露》、卷五《苦旱》等诗里都看得出———因此他愈觉得农民的处境可怜。”(见《宋诗选注》)这是很有见地的。田家的愚昧,更衬托出他们的绝望和可悲,令人为之酸鼻。

农夫说完自己的两个苦恼,不禁对自己的不幸发出长叹,并把田家与商人的苦乐作了比较,这就是最后四句所说的内容,构成这首诗的第四个层次。田家的收成毫无保障,全视天气情况而定,整日价忧雨忧风,真使人愁煞;不像商人,如果淮南出现了自然灾害,粮食歉收,还可以到江东等别的地方去贩运。田家受天公支配,而行商则不然,所以农商的苦乐是不同的。这一结束,是上文的自然发展,又紧扣开头行商问路、农夫诉苦的情景,首尾相应,脉络甚密。

全诗中洋溢着的对田家的同情,给人们以强烈印象。从这首《田家苦》中,可以看出作者受到杜甫诗风的影响。

这首诗是由商农的一问一答所构成的,属于“对话体”。杜甫的名作《三吏》采用的即是这种对话体,这也是章甫受杜甫影响的一个证据。凭借这种“对话体”,诗人可以模仿农夫的口吻,用通俗易懂、纯朴生动的语句,真切地道出田家的心声,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色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其中有两种对比。一种是明的,即农商苦乐的对比。在这个对比中,章甫很明显地是站在田家一方的。另一种是暗的,即“丰收”与“歉收”、“人祸”与“天灾”的对比。今年的麦子收成很好,胜过去年,但田家却反受压价之苦,这是“人祸”;今年的水稻趋势不妙,久旱无雨,有可能颗粒无收,这是“天灾”,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是天灾还是人祸,田家都躲避不了不幸的命运。通过两个对比,更深刻地揭示了田家生活之苦。

(邵毅平)

【作者】

章甫:生卒年不详。字冠之,鄱阳(今属江西)人,徙居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举秀才。少从张孝祥学。有《自鸣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