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原文赏析-张镃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18:23

杂兴原文

杂兴

张镃

渊明膝上桐,一丝不肯挂。

弹声聒天地,无人知此话。

谓琴只这是,世间何用弦?

谓在有无中,其然岂其然?

【注释】

一丝不肯挂:“一丝不挂”,本为佛教语,用以比喻不染尘俗,此处借以说明琴上没有一根弦。

杂兴赏析

作者的《南湖集》中,有一组《杂兴》诗。这组诗大都写的是与古代人物有关的事迹。作者用杂感的方式,对这些事迹进行富于理趣的评论,本篇是其中的一首,就晋代陶渊明蓄有无弦琴事抒感。

据梁昭明太子萧统所作的《陶渊明传》称:“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晋书·陶潜传》有相同的记载)

诗的前半“渊明膝上桐,一丝不肯挂。弹声聒天地,无人知此话”四句,前两句说,渊明膝上抚弄的古琴,一根琴弦也没有。琴是凭藉琴弦发音的,既然“一丝不挂”,这无弦琴自然便是无声琴了。后两句用假设语气,意谓即使弹声聒耳,也没有人晓知其意。聒,嘈杂。琴既无弦,何能有声?但渊明先生却在喝酒舒适之时,常常抚弄此琴,以娱心意,则是无声之中,也似乎被认为有声存在了。周代俞伯牙弹琴,友人钟子期理解他的琴音。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成为伯牙的知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感伤再没有知音的人了,就此断弦,不再弹琴。(见《吕氏春秋·本味》)渊明先生蓄有无弦之琴,是否因为他处于那个变乱的时代,也有同样的伤感呢?但渊明平时不解音律,所以他的抚琴,只能是象征性的寄意罢了。倘若渊明先生自己认为此琴有声,即使弹声能使天地间充满繁杂的音响,也是没有人理解其中的意思的;若说是没有知音,这无弦琴,自然也谈不上断弦了。

后半四句“谓琴只这是,世间何用弦?谓在有无中,其然岂其然?”两用设问设答,意思是说:如果只有无弦琴才能算琴,那么世间的琴,又何必用弦呢?如果说,琴声只在若有若无之间,这难道是真的如此吗?作者认为这种琴,只能是渊明的琴,世上的琴并不如此。没有渊明的境遇,大可不必蓄上无弦琴,以自炫清高,自认为世间没有同调。据当时有关记载,作者卜居南湖,声伎服玩之盛,甲于天下,则知作者所爱的定是有弦之琴。苏轼《琴诗》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认为有好琴,还要有高妙的弹技,方能奏出高妙动听的乐曲。陶渊明既不解音律,当然说不上弹技。则是渊明之琴,只有当他抚弄的时候,他可以说“声音在有无之间”。抚弄是凭指头的,抚弄有弦之琴,才会发出音响;渊明之琴,既然无弦,凭指头抚弄此琴,也只能说仿佛有声,聊以供自家聆听其中的真意罢了,他人是不必为之诠释的。

(马祖熙)

【作者】

张镃:(1153—1235)字功父,一字时可,号约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先世居成纪(今甘肃天水)。张俊之后。官奉议郎、直秘阁,权通判临安府事,终左司郎官。曾参与谋诛韩侂胄。有《南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