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其一》(北芒何垒垒)原文赏析-张载古诗-魏晋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18:10

七哀诗原文

七哀诗(其一)

张载

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

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

恭文遥相望,原陵郁。

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

毁壤过一抔,便房启幽户。

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

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

蒙茏荆棘生,蹊迳登童竖。

狐兔窟其中,芜秽不复扫。

颓陇并垦发,萌隶营农圃。

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

感彼雍门言,悽怆哀往古。

《七哀诗·其一》(北芒何垒垒)原文赏析-张载古诗-魏晋诗歌

七哀诗赏析

《七哀》本是乐府古题,内容多写战乱流离、生死离别的哀痛。这首诗借凭吊惨遭盗发的汉诸帝陵,抒写了诗人对于整个人生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六句先交代埋葬于洛阳北芒山的汉代诸帝陵。“北芒”二句,突喝而起,写出北芒山上层层垒垒、冢次相望的景象。北芒山地势高旷,襟原带水,雄踞于城北,是墓葬的佳处,东汉及魏公卿王侯多聚葬于此,而东汉诸帝陵最为巍赫。诗人遥望山上高陵垒垒,想到这些生时显赫的帝王俱逝已久,而其陵墓却仍然经历着世间的战乱灾难,遭受到狂暴者盗掘蹂躏,不禁激起无限感慨。“借问”四句,以诘问承接上句,点明汉代诸陵是汉安帝的恭陵、灵帝的文陵及光武帝的原陵,但见陵上草木繁茂,显得郁郁。以此数陵概括其余,描绘出今日汉陵的一片荒芜景象。

“季世”六句从世乱盗兴写起,正面叙述汉陵被毁被盗的惨痛情景。汉末之世,战乱四起,盗贼丛生,如狼似虎,不仅人民遭受暴虐摧残,连帝王陵墓也屡遭劫难。这些强盗不但铲平帝陵上的冢土,而且掘开地下的圹室,大肆剽掳珍宝,烧毁尸体,无所不为。据《后汉书·董卓传》,董卓曾指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坟墓,收其宝玉”。魏文帝《典论》亦云:“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至烧取玉柙金缕,体首并尽。”可见诗中叙述皆属事实,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也为下文的感慨进行了有力的铺垫。

“园寝”八句变换角度,将笔锋由地下转到地上,描绘出今日陵庙的荒芜凄凉。由于盗墓者的破坏,守护帝陵的陵庙建筑已经化为废墟,四周墉墙被夷为平地,荆棘遍野,杂草丛生,变成了狐兔营窟觅食之处和樵童牧竖的游乐场所。已经颓废的陵丘上也被农夫垦为农田,或种庄稼,或植树木,当年宏伟威严的帝陵,如今再也看不出一点痕迹。帝陵古今兴衰的巨大变化,使诗人联想到整个人生世事的变迁,文势自然转入下段的议论。同时,诗人通过想象描绘出昔日棺椁被毁被盗惨状,又通过实际观察描绘出今日陵庙的荒凉景象,具体展示出帝陵的古今变化,不虚构,不浮泛,从而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最后四句抒发感慨。汉代诸帝在世之日,身为万乘之君,威加四海,号令天下,何等威严显赫。一旦长辞人世,身化坐土,魂归寂灭,盗贼发其棺尸,窃其珍宝,狐兔营窟墓穴,农夫耕植颓坟。昔日帝王尊严,早已灰飞烟灭。“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这残酷的现实,不禁引起诗人对于整个人生的反省深思,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富贵的无常。这也正是雍门周令孟尝君“泪下承睫”的原因。据桓谭《新论》:“雍门周以琴见孟尝君曰:‘臣窃悲千秋万岁后,坟墓生荆棘,狐兔穴其中,樵儿牧竖踯躅而歌其上,行人见之悽怆,孟尝君之尊贵,如何成此乎?’孟尝君喟然叹息,泪下承睫。”这种关于人生的悲观论调,是身处乱世的诗人们对于动乱现实的消极认识,在《古诗十九首》中经常出现。张载处于西晋太康末年,西晋政权已是危机四伏,内乱将起,对于这种消极悲观的思想自然能够产生共鸣。结句“悽怆哀往古”实际上是以吊古的方式,表达对于时事的感伤。但这种伤今情绪不从正面说出,只让读者从汉帝诸陵的兴废变迁中去体会,去深思,使全诗显得蕴藉含蓄,神思悠远。

(张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