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楚世家原文
读楚世家
张嵲
丧归荆楚痛遗民,修好行人继入秦。
不待金仙来震旦,君王已解等冤亲。
【注释】
金仙:指如来佛。震旦:梵语中国的音译。
等冤亲:《五灯会元》:“佛家慈悲,冤亲相等。”
读楚世家赏析
这首诗根据《史记·楚世家》所记载的惨痛史实,借咏古的诗题,感叹当时南宋统治者执行投降政策,委曲求全,甘心重蹈楚国的覆辙。全诗只有四句,句句写楚事,但隐喻的都是南宋初期的事,词意严正,微婉中带有讽刺。
诗的开头两句说:“丧归荆楚痛遗民,修好行人继入秦”,概括了战国后期楚国三十多年的历史:楚怀王三十年(前299)秦楚武关之会,楚怀王为秦昭王所骗,被扣留在咸阳,秦国要挟怀王先行割让巫、黔中郡地,再行议定和约。怀王不听,因而被长期拘留。次年,怀王从间道逃往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被秦使追回到秦国。到楚顷襄王三年(前296)怀王客死于秦。秦归其丧于楚。当时楚国人民,举国哀痛,“如丧亲戚”。这在楚国是奇耻大辱,也是深仇大恨。楚人曾誓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王位的继承者、怀王的长子顷襄王,不但没有决心报仇雪耻,而且公然违背了楚国人民的意志,在怀王死后约三年,就图谋同秦国谈和。接着在顷襄王七年迎妇于秦,以后外交使臣不断来往,还几次和秦昭王作欢好的会见,忘却了从前的冤仇。这段史实,表明顷襄王对待秦仇的态度,恰恰和楚国人民相反,而和南宋初期的情况又多么相似啊!这两句显然是借古喻今,吐露自己对南宋初期对金求和的悲愤。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入汴京,徽宗钦宗被掳北去,北宋被灭,山河破碎,其惨痛的情况,远远超过历史上的荆楚,然而宋高宗赵构却是顷襄王一流的君主,仅在南宋建国初期的绍兴八年(1138)戊午,就和金国进行议和,甘愿偏安江左一隅,称藩称臣称儿皇帝,他的行径比楚国的顷襄王更加无耻和卑劣。徽钦二帝被掳,情况和楚怀王被拘禁在秦国已经相似;绍兴五年徽宗在五国城囚所被折辱而死,直到和议已成,才得归葬南方,也和楚怀王客死于秦而后归丧楚国的情况相类。宋高宗在屈膝求和之后,不仅朝奉金国的使者不绝于路,而且放弃了恢复大计,主战的大将,岳飞被冤杀,韩世忠被解除兵权,赵鼎、李纲等坚决主张抗金的重臣,纷纷被罢官贬谪,从此而后,有志之士,只有扼腕悲咤,饮恨吞声,比起当年的楚国,岂仅行人修好而已!作者生当其时,念及国家前途,是有深沉的悲愤的。
诗的后两句:“不待金仙来震旦,君王已解等冤亲。”承接前两句抒发感慨。楚国顷襄王不念国家大仇,和强敌秦国结好,这种“等冤亲”的举措,本为佛家所主张,在战国时期,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楚国的君主,就已经忘却不共戴天之仇,化“冤”为“亲”,岂不令人大惑不解?顷襄王“等冤亲”的无耻行径,是和楚国人民誓志报仇的意志格格不入的;那么高宗之求和,是在金仙已来震旦之后,难道就可以借佛家的教义,来寻求历史和人民的宽恕吗?作者所处的年代,正当南宋投降派竭力摧残主战人士的时候,为免祸起见,只有借古伤今,作微婉而沉痛的讽刺,忠愤之情,溢于言表,可以体会出他写作此诗时的心情。
(马祖熙)
【作者】
张嵲:(约1094—约1146)字巨山,襄阳人。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绍兴中,官司勋员外郎,擢中书舍人,升实录院修撰。有《紫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