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泊汉江望黄鹤楼》原文赏析-张居正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15:52

舟泊汉江望黄鹤楼原文

舟泊汉江望黄鹤楼

张居正

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

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

九秋查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

无限沧洲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

舟泊汉江望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原在湖北武汉蛇山黄鹄矶上,面临长江,传说仙人王子安或费文伟驾鹤过此,实为风景胜地。张居正,自嘉靖末年至万历十年(1582),由裕王讲官进身宰辅,政绩斐然,惜持身欠谨,政敌过多,身后顿遭攻讦,籍没其家。《舟泊汉江望黄鹤楼》是作者在汉江入长江口处,借景抒情,可能是进身宰辅之前的作品。

“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起首入题,从“望”着手。“枫林霜叶”,固然是汉江、长江交汇处的实物,但却具有艺术风采。“枫林霜叶”,序属三秋,点明了季节,而秋高气爽,又为“净江烟”安排了绝好的位置。“枫林霜叶”,一派老辣深红,不仅动人心志,嗾人轻狂,而且为下文“锦石游鱼清可怜”设置了最好的参照系;红碧相对,静动相间。这两句为下文黄鹤楼的出现,作了气氛的准备。

“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两句请出诗题的主角——黄鹤楼。长江与汉江交汇,客商来往频繁,船帆穿梭航行,自是常事,作者在“贾客帆樯”之后,缀以“云里见”三字,则顿生神韵。这“云里见”三字将高空水面连缀一起,造成浑然一体的意境。云影天光,云在水中,帆在云上,天上人间,人间天上,美不胜收,妙不可言。“仙人楼阁”,即黄鹤楼。不言“黄鹤楼”而言“仙人楼阁”,一则避免与题目“复衍”,二则显示黄鹤楼的历史面目,与仙人相关。从行文上说,关照题目而不重复,堪称简练。就艺术表现说,“贾客帆樯云里见”是“上”,“仙人楼阁镜中悬”是“下”,上下相合;“贾客帆樯云里见”见其“大”,“仙人楼阁镜中悬”是“小”,小大相形,构思错落有致。更应指出的是,“仙人楼阁镜中悬”像一个特写镜头将主题——黄鹤楼突现在读者眼前,是“下”见其“上”,“小”见其“大”。

从前四句说,“枫林霜叶净江烟”是平视,而“锦石游鱼清可怜”三句是俯视。就“锦石游鱼”三句而言,俯视的范围逐步缩小,集中在“仙人楼阁镜中悬”特写镜头上。为了展开诗思,必须扩张视野,使结构变化多端,摇曳生姿,引人入胜。“九秋查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是极理想的艺术造型。“查”,亦作“楂”,木筏。“梅花”,曲调“梅花落”的省写。这两句构思奇特,一幻一真。木筏影水中,而缀以“清汉”,从字面上说,是照应题目中的“汉江”,其次,古人习惯,常以“清汉”指银河。银河倒影入汉江,汉江木筏倒影入银河,此“横”字妙处难与君说。一曲笛音,空际飘来,此“落”字故生姿态。本来,“梅花落”是笛子曲调名称,此则将专用名词“梅花落”的“落”字,挪而不去,放在同一位置上,而变其词性,巧绝妙绝。其次,这两句意象的组合还利用了视觉的美感和听觉的灵感。“九秋查影横清汉”和“贾客帆樯云里见”的意境一样,作者之所以重现一次,意在强化自然美,强调自然美的魅力,为下文蓄势。“一笛梅花落远天”从听觉上启迪人的灵性,呼唤自我意识。视觉和听觉的统一,使作者“望”黄鹤楼的意绪达到高潮,爆发出新的意念。

“无限沧洲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两句忽地一转,转出了“无限沧洲渔父意”。“沧洲”,滨水的地方,古人以为隐者居住处。“渔父”,捕鱼人。此处用屈原《渔父》篇意,与“沧洲”相应。远离人世去滨水沧洲,坚辞官职做泽国渔民,从社会政治伦理的角度看问题,似乎由积极转为消极,情绪顿转低沉。其实,这里的低沉,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作者命意主旨。这种反衬的手法,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过,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也用过,那里的“早生华发,人间如梦”并非立意消沉,而是为“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设,是一种艺术的反衬;同样,“可怜白发生”,是为“赢得生前身后名”而设,也是一种艺术的反衬。因此,“夜深高咏独鸣舷”,是诗人对前六句“望黄鹤楼”而产生的情感的宣泄,夜深人静,江船独坐,扣舷高咏,何等兴致,何等高雅!

全诗以前六句与后两句结构成统一体,而两部分的组成则依据相反相成的艺术哲学规律,读来耐人寻味。

(汤贵仁)

【作者】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后,江陵(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穆宗与神宗时,曾两度为相,颇有政绩。卒谥文忠。能诗文。有《太岳集》《太岳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