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兰叶春葳蕤》古诗翻译赏析-张九龄作品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15:39

感遇·兰叶春葳蕤原文

感遇·兰叶春葳蕤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①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的样子。

②桂华:桂花。

【译文】

兰叶在春天日益繁茂,桂花在秋天多么皎洁。它们蓬勃茂盛啊,充满着生气,为春秋装点着美好时节。无人知晓那山林中的隐士,风闻芳香便产生了对他们的慕悦。草木啊,你有着如此美德,哪稀罕美人来攀折?

《感遇·兰叶春葳蕤》古诗翻译赏析-张九龄作品

感遇·兰叶春葳蕤赏析

【赏析1】

张九龄曾在玄宗朝中为相,政声清肃,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外任。《感遇》诗共十二首,是诗人于开元二十五年(737)任荆州长史时所作。这组诗运用比兴手法,托物寄情,感慨遥深,风调和雅清淡。

此诗为《感遇》第一首,诗人以清雅芬芳的兰桂比拟自己超凡脱俗的高尚风节,并强调指出像兰桂自有素志不求美人攀折一样,诗人修养自身的清德,是贤人君子固有的品质,不是为了求人赏识。这首诗语意温雅和婉,却有很大的内在力量,柔中带刚,显示了诗人坚持理想的精神。

【赏析2】

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荒废朝政,宠信奸臣。张九龄对此非常不满,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写了《感遇十二首》。这组诗歌朴素遒劲,寄寓深刻。这里选取的是第一首,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歌开篇就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在《九歌·礼魂》中写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那里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用“葳蕤”来形容兰,是茂盛的意思;用“皎洁”来形容桂,桂叶深绿,桂花嫩黄,二者相映自有皎洁之感。

接下来用“欣欣此生意”一句总结,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自尔为佳节”中的“佳节”回应开篇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显示出它们的生命力。一个“自”字,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

“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隐逸之士。隐士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产生了爱慕之情,“坐”,显示出爱慕之深。“闻风”二字源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把“闻风”借用而来,用得恰如其分,用得自然顺畅。

结尾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隐士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如果有知觉,应该愿意接受隐士的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而下,别出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不是为了供人折取欣赏。在这里,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建功立业,只是一个人的本份,而不是用此来博得外人的赞赏,谋求富贵荣华。诗歌主旨,到此点出,行文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和“草木有本心”相互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尘相悦”又和“美人折”遥相呼应。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意蕴深刻。

《感遇·兰叶春葳蕤》古诗翻译赏析-张九龄作品

【诗人名片】

张九龄(约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中宗景龙初年中进士,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为人耿直,以直言进谏闻名于朝,是著名的良相。文学上,其诗风朴实,意蕴深厚,对于诗歌的发展有很大贡献。玄宗二十四年(736)因被李林甫排挤而贬为荆州长史。

《感遇·兰叶春葳蕤》古诗翻译赏析-张九龄作品

更多张九龄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