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只恨遥遥夜晚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15:38

望月怀远原文

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赏析-只恨遥遥夜晚

望月怀远赏析

苍茫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每逢此时你我都会在天涯两端隔海相望;有情的人常抱怨夜晚过于漫长,互相思念对方直至天明;熄灭蜡烛怜爱这充盈满屋的月光,披上衣裳发觉夜露微凉;月光姣好恨不能捧一手送给你,只愿在美好的梦乡与你相见。

“月”作为一种抒情意象出现在诗中古往今来已属常见,古人离家多时,身处异乡的时候喜欢对月低吟,唱出相思;远隔千里时,大概只有这轮明月才是彼此能共同感受到的。作为唐代开元时期的政治家、诗人,张九龄对望月思亲有着独到的认识。在官场沉浮多年,他深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只有家才是真正温暖的归属,只有家人才是真正坦诚的至亲。诗人曾数次因生性耿直与皇帝见解不和,辞官返乡,所以,家在他心中永远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后方。加上他常在他乡为官,在宁静的夜晚,当明月爬上梢头,诗人难抑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望月怀远》也属正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一句诗磅礴大气,点明主旨,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情景交融,直接道出“望月”主题,“海上”、“明月”等意象的使用使这句诗非常具有画面感。远处遥远的海上逐渐升起一轮皎月,诗人设想天各一方的彼此在看同一轮明月的同时都在思念着对方。寄相思于明月,睹月思人,这种意境与稍早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及以后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一同成为千古佳句,至今仍被四方引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歌曲之一《海上生明月》便引自这首《望月怀远》,歌中唱道“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邻”。

第二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则由景入情,举目望月,诗人的思乡思人之感油然而生。有情的人抱怨漫漫长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知不觉已是天明,背负着这种难以言状的相思之情度日如年,白天幸好公务在身,顾不上很多,可一到夜晚孤枕难眠,亲人熟悉的面孔在眼前萦绕。闭上眼睛全是思念,只恨遥遥夜晚,短短十字道出诗人内心如此丰富的情感。

第三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则转入叙述。熄灭蜡烛又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裳感到夜露微凉。“怜”、“滋”等字则是诗人的直观感受,这种字词使这句诗读来深感孤独、寒冷,像是一道寒光直接刺向读者内心深处的同情心,营造出一种非常凄凉的气氛,读来如身临其境,倍感寂寞。

第四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则是上句的延长。不能双手捧上这满屋的月光送给远方的你,只求在梦里相会,充盈满室的月光此刻在诗人眼中无疑是最美好最珍贵的存在,“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还是睡吧,这样才能与你相会。全诗由一句气势豪迈的写景句开篇,由细腻的、深情的抒情句结束,意味深长,余音绕梁……

张九龄为人正直,敢做敢言,这种人在当时君主专制的中国是容不下的,所以他的一生注定是崎岖坎坷。他曾高瞻远瞩地预见到盛唐的浮华下隐藏的种种社会矛盾,给当朝者以警醒,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开元盛世”。他曾提醒玄宗注意“有反相”的安禄山,反对牛仙客为尚书,而使玄宗不快。加上玄宗日渐减少的雄心和逐日见长的昏庸,张九龄时常郁郁不乐,这样,离乡为官之际的诗人不得不常常对月抒怀,思念亲人,由此产生了一些佳作。

不得不说的是,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开创和逐步完善,大批优秀的文人科举入仕,于是就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人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张九龄就是其中的代表。其实,这种情况在后来的宋朝也屡见不鲜,像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等人,也都有政治家、诗(词)人的双重身份。正是这样的双重身份,在中国文学史中才看到诸如官场失意、仕途浮沉、官职的变换引起的寄情山水、望月抒怀等作品。而《望月怀远》正是这些作品中的艺术瑰宝。读《望月怀远》不知大家能否察觉到其中透露出的政治气氛呢?

【相关阅读】

更多张九龄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