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作品原文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注释译文
【译文1】
你明知我已成亲,还是送我两颗珍珠。我感激你的情意,将它们系在红裙之上。可是我家高楼连苑,我的丈夫是皇宫的侍卫。我知道你行事光明磊落,但我已和丈夫发誓同生共死。决定将珍珠还给你的时候,我不禁落泪——为什么未嫁之时,没能与你相遇呢?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赏析评点
【赏析1】
诱惑,是人间喜剧的一个关键词。与之相关联的一个词,则是节操。汉乐府《陌上桑》写的就是采桑女罗敷拒绝诱惑的故事,其诗的高明之处,是诗中的贞节观念建筑在爱情基础之上。另一首汉乐府《羽林郎》,写的则是当垆卖酒的胡姬拒绝诱惑的故事,这首诗道德观念更强,对“男儿爱后妇”的行为进行了猛烈抨击。
张籍的这首诗写一位“节妇”在诱惑面前,坚守道德底线的故事,有意无意受到了上述两篇汉乐府的影响。不过,与上述两诗相比,此诗更显委婉含蓄,且富于新意。质言之,它的新意在于加进了另一个关键词,就是动摇。诗中少妇,面对“君”的强大爱情攻势,是有过动摇的--“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就表明了这一点。换言之,她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斗争的结果,少妇选择了持守。然而,当她在谢绝对方殷勤的时候,竟然垂泪道“恨不相逢未嫁时”。明贺贻孙《诗筏》评点道:“此诗情辞婉恋,可泣可歌。既垂泪以还珠矣,而又恨不相逢于未嫁之时,柔情相牵,展转不绝,节妇之节危矣哉。”危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她对对方还有一点留恋,还有一点难舍,未能尽灭人欲。其实,按照中国人的恕道,应该是“论迹不论心,论心自古少完人”。少妇既还明珠,哪怕她双泪垂,哪怕她“恨不相逢未嫁时”,总算是守住了道德底线,还能算是“节妇”。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这首诗并不是为某个节妇而作,而是作者的一篇自白。原来宪宗元和年间,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割据今山东、河北等地,当时张籍任国子助教,李师道多次请人以重贿拉拢他,张籍为了谢绝李的拉拢就写了这首诗来婉拒。因此,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寓言诗,读来倍有意味。由于诗人在写作中完全不露本相,因此,此诗也可以作为一篇情诗来加以欣赏,就像朱庆馀送给作者的《近试上张水部》那首诗,可以作为一篇新婚诗来加以欣赏一样。
(周啸天)
【赏析2】
这是一首含有深意的唐诗。本诗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炙手可热。当时藩镇节度使竞相用各种手段拉拢有名的文人和官吏,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张籍一贯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割据。这首诗便是诗人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以“妾”的口吻,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表面上看,诗歌描写了经过思想斗争拒绝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妇道的忠贞的妻子;在深层喻义上,它表达了诗人忠于朝廷、坚决不与藩镇节度使同流合污的决心。
一、二句直接写出了“妾”与“君”的关系。虽然女子已经是有夫之妇,男子仍旧赠送“双明珠”以表达爱意,语气中略带谴责。此处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诗人为其助势的诱饵,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三、四句写女子感受到男子的情意,就把他赠送的明珠系在红罗襦上。
五、六句写女子言说家里的境况。从诗句中可看出,女子出身富贵,家中“高楼连苑”,而女子的丈夫是执戟卫士,身属中央;七、八句中,女子表明自己虽然知道男子的心意,但是不能相从,而且誓死也要和丈夫在一起,绝不背叛他,在深层上暗喻自己不会背叛朝廷。最后两句以情语作结,委婉含蓄。最后两句也写出了女子的心声,若以浅意解,就是说相爱之人,相逢太晚,生命中有太多的牵绊,有很多的责任,不能因爱而背叛,抛弃丈夫。这两句诗写出了千年以来相见恨晚的爱情的无奈。
全诗情真意切,委婉动人,对女子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短幅之中有无限情感曲折,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诗人名片】
张籍(约766~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少年时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及第,元和初任太常寺太祝,后转国子监助教,调任秘书郎。长庆初为国子博士,又任水部员外郎,转主客郎中。官终国子司业。因此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的诗有的拟古乐府,有的是自创的新乐府,多写民生疾苦,注重风雅比兴。张籍是元白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与王建齐名,二人均擅长乐府,故称“张王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