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作品原文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等闲:无端,平白地。
朝天阙:天阙原指天帝居所,这里代指皇宫,朝天阙即云在北宋旧都开封朝见皇帝。
【作者】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
满江红作品赏析
这首词实在太有名了,只要接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现代中国人,就会知道这是岳飞的名作。就算文化背景不高,也可以通过戏曲舞台、影视剧等多种渠道了解到这首词。很大程度上,人们对于《满江红》这个词牌的熟知,就是缘于这首词。
数百年来,这首词的署名权并无异议,就是抗金英雄岳飞抒发自己收复河山、尽忠报国之志的词篇。但是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逐渐出现这首词是伪作的声音。第一位质疑者是著名大学者余嘉锡。他指出在岳飞孙子岳珂编撰的《鄂王家集》中并没有收录这首词,今传宋元人的各种书籍中也看不到这首词的踪迹,而是要到明代中叶才突然冒出,于是此词的真伪就非常可疑了。余嘉锡的观点很快得到著名词学大师夏承焘的响应。夏承焘根据词中的“贺兰山”在西北,与岳飞希望直捣的东北“黄龙府”地理不合,进一步判断这是明代人感慨于明英宗被蒙古军队俘虏的“土木之变”,而假托岳飞之口写下的抒愤之词。由于余嘉锡、夏承焘两先生学问渊博,故而人们逐渐接受了这个观点。不过反对者也大有人在,随着新材料新文献的不断增多,坚持《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声音同样坚定。这个问题也勾起了许多网友的兴趣,在各大网络论坛上均可见到讨论这个话题的帖子,也进一步增加了这首词的流传度。
《满江红》的真伪问题自然留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讨论,但是这个学术问题居然能激起人民群众的兴趣,其实反映着岳飞抗金故事与这首词抒发的情感在我们民族心理中有着崇高地位。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外敌入侵,但不管条件多艰苦,局势多危急,中华文化都可以不绝如线地顽强存活下来,靠的就是人民不屈的抗争意志,以及对于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强烈向往。这种精神就凝聚在某位英雄人物的身上保存下来,传递下去,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岳飞便是最为典型的此类英雄人物,不管这首词是不是岳飞写的,从其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从头到尾打上了岳飞的印记,与岳飞密不可分。无论是作者还是歌手,都要将自己化作岳飞才能写下唱出,读者也必须先了解岳飞故事才能更好地体认词情。正因为岳飞最终被冤杀,是一位失败的英雄,所以词中的壮志豪情才会显得更为悲壮,才会有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决绝,才会更好地展示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自由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
于是这首词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岳飞本身,每当遇见外敌入侵的时候,它都会被嘹亮唱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各地军民都在高唱这阕壮词。奔赴前线的军队,颠沛流离的难民,坚守讲台的老师,热血沸腾的青年……每一位有志之士都将其当作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它与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一道,鼓舞着中华儿女在民族最危急的时候团结一心,筑起座座钢铁长城,成为那个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最耀眼的火苗。这样的精神值得代代相传下去,所以,就让这首词的作者问题停留在学术讨论层面,不要去分割它与岳飞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爱国情怀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