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九月二十八日作原文
乙巳九月二十八日作
元好问
关山小雪后,絮帽北风前。残月如新月,今年老去年。
乙巳九月二十八日作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出这样一幅画面:一场小雪给关山披上一层薄薄的银装。而人则戴着絮帽,迎着雪后的北风站立着。时间呢?据诗题,是旧历九月二十八日。虽在北国,这场雪也属于来得比较早的。也许,它是这一年的第一场雪呢。晚秋,一场雪使山河大地容颜顿改,把季节明显地推向初冬,所给人的感受和引发的思绪应该是多方面的。但作者并没有写这些,很可能是种种意绪错综复杂,连他自己也难以说清吧。而对于读者来说,“絮帽北风前”下面恰好留下一个空间,这空间是能够诱发人想象的。“残月如新月,今年老去年。”诗人经过一段心绪浩茫的感触后,视线集中在月亮上。雪后放晴,蓝天上出现了月亮,得雪色的映照,增加了亮度,尽管是月底的下弦月,却好似新月一样。“残月如新月”本属联想,但从联想中透露出诗人对于新月有特殊的感情。宇宙间残月和新月可以周而复始地转化,而人却未见如此。“今年老去年”,“老”不能再转回少年。人老于去年,有何感慨呢?这下面又留下一层空间。
单纯看末句,诗人似乎在叹老。但叹老也有多种多样。如果认为叹老必然伤感,难免消极,便与这首诗的基调不合。北国晴雪之后,空气是寒冽的。人则絮帽一顶,迎风而立。面对关山积雪,不见有瑟缩之意,便显示了一股刚气。月,是残月而似新月,用心中的新月来比照眼前的残月,情感的趋向更是积极的。而慨叹人之老于去年,固然在时间流逝面前有一种悲感,但由上而下的感情流向,使这种悲更多地表现为对人生的执著。“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伤叹时光流逝,就有一种时不我待、担心虚老此生的意味在里面。因此,这首诗主要是从积极的方面感叹岁月催人,时光流逝。
诗写得很含蓄,但他所提供的画面却是很鲜明的。关山小雪,下弦月倚着蓝天。而容颜老于去年的诗人,则头戴絮帽,临风而立。这,很像是一首自题小像之作。正是这种自题小像式的写法,我们读起来感到它既有画面的表层意思,又有画中人心理的深层意思。使诗的内容丰富含蓄,耐人寻味。
(余恕诚)
【作者】
*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因曾在山西遗山读书,自号遗山山人,世称元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七岁学诗,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后从郝天挺学。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官镇平、内乡、南阳等县县令。后入朝,历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入翰林,知制诰。金亡,不仕。其诗、词、曲、文并工,尤以诗的成就最高。多反映时艰,有慷慨悲愤之音。构思奇特,写景述怀,境界开阔。七律最见功力。词学苏、辛一派,风格豪放,气势纵横。针对时弊,论诗主张建安以来的刚健朴质之风。反对雕琢浮艳,反对模拟,提倡创新。其《论诗绝句三十首》集中体现了他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又编金人诗为《中州集》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