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陈思王墓》原文赏析-庾肩吾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12:42

经陈思王墓原文

经陈思王墓

庾肩吾

公子独忧生,丘垅擅余名。

采樵枯树尽,犁田荒隧平。

宁追宴平乐,讵想谒承明。

旦余来锡命,兼言事结成。

飘飖河朔远,飐飙飓风鸣。

雁与云俱阵,沙将蓬共惊。

枯桑落古社,寒鸦归孤城。

陇水哀葭曲,渔阳惨鼓声。

离家来远客,安得不伤情。

《经陈思王墓》原文赏析-庾肩吾古诗-南北朝诗歌

经陈思王墓赏析

这首诗为庾肩吾北使途中经曹植墓时所作。诗人来到曹植墓前,面对着一丘荒坟,怀古之情油然而生,想到他的文学成就,也想到他的不幸遭遇。这位曾深受曹操宠爱的公子,在他父亲死后,连续遭到曹丕、曹叡的迫害,历尽劫难,忧苦不堪,终至在郁郁无欢中悲惨地离开了人间,故而落笔便写出一句“公子独忧生”。“独”字写曹植所怀忧生之苦为他人所无,极言其忧之沉重。这开头一句,既概括了曹植生前的不幸,也蕴含着对他备受忌恨,忧苦人生的深切同情。曹植已经长眠地下,留下眼前这座荒坟,因为它埋葬着这位诗国的天才,所以“丘垅擅余名”感召诗人前来凭吊。可是,这位独得八斗之才的建安之杰,死后的遭遇也和他生前一样地不幸,在他的墓地里“采樵枯树尽,犁田荒隧平”,树木被樵夫砍光,墓前的荒路也被犁成平田,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坟丘,说明早已无人祭扫,笔端饱含着凄凉之感。曹植的不幸遭遇,使诗人联想起仕途的艰难,认为自己并非汲汲于功名利禄,故而说:“宁追宴平乐,讵想谒承明”,表白自己不是为涉足于平乐之宴,也不是为趋身于承明之谒,此次“旦余来锡命,兼言事结成”,乃不得已奉命出使河朔以礼聘问,结言议成,两相修好。一路上跋涉山川,劳顿不堪,但最使诗人神伤的不是这旅途的疲困,而是满目荒凉的景象,因就所见、所闻、所感连写八句,借景抒怀。其中“飘飖河朔远,飐飙飓风鸣。雁与云俱阵,沙将蓬共惊”四句写大风飞扬的景色。当时已是深秋季节,从河朔刮起的暴风,飘飖而来,吹动树木,发出巨大的声响。在大风中,南去的归鸿,一字排开,好像列出雁阵;那成片的白云也分成许多带状的长云,好像列出云阵,都布列在高空。地面上,暴风过处,尘沙骤起,枯蓬根断,像突然受惊而狂飞乱舞,宇空上下,一片灰惨。这四句描绘出一幅暴风肆虐,天昏地暗的景象,令人骨折神惊,愁惨不堪。在字句的熔铸方面,诗人很下了一番功夫。写风,用“飘飖”二字描绘其飘动之状,把不可见的风势风态写得宛如可见之物。用“远”字点明狂风自河朔长驱千里而来,足见其威势之大,而诗人此次奉命出使的地方,正是狂风的发源地,那里的风势风威自然可想而知了。故“飘飖河朔远”五字,隐隐地有着一种忧虑,如不细加咀嚼,很难品味出来。至于这隐忧是否和此次出使的艰难有关,那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诗贵含蓄,也要用字精警,诗中的“陈”“惊”二字都很形象。尤其是“惊”字,实为传神之笔。它不但生动地写出惊沙、惊蓬在大风中猛然飞卷而起的景象,而且仿佛尘沙枯蓬能感知狂风之烈,惊惧而起。无生命之物通过“惊”字的点化,变作有感知有情态的了,而风势之猛烈狂暴也全在这个字中点带出来。

接下去的四句:“枯桑落古社,寒鸦归孤城。陇水哀葭曲,渔阳惨鼓声”,写秋天日暮,风势稍减之后的景象。旷野里的枯桑落叶纷纷飘坠在古老破败的土地庙前,寒秋暮鸦成群地飞回东阿孤城,景色显得十分萧索荒凉。此刻,远方蓦然传来凄哀的笳鼓声,使荒凉的寒秋暮景又增添了几分悲凉的气氛,诗人心头倍感逆旅的凄苦异乡的孤单了。故而末尾两句趁势写出:“离家来远客,安得不伤情”,直诉远客异乡的悲伤情怀。在这四句中,两两相对,构成十分工整的偶句,一写所见,一写所闻,所见者为枯、古、寒、孤之景,所闻者则是哀、惨之声。单从这些字眼的运用、组合已深见诗人的用意,他是带着感情来写的,尤其是后两句,造句极为巧妙,若无驾驭文字的高超手法是断难为之的。

这首诗,将怀古、写景、抒情、叙事糅合成篇,浑然一体,章法很是严密。首句以曹植的忧生起笔,以自己的伤情结篇,首尾呼应,前后贯通。中间借景抒情,使荒凉之景与忧伤之情两相交融,契而为一,充分体现了诗人工于写景,善于渲染的创作特点。诗中很注重对偶和声律,对仗工巧、声律严整的句子达十句之多,有如珠联玉映,堪称“洞合唐规”,足可为“近体之宗祊”。

(臧维熙)

【诗人名片】

庾肩吾(487—550),字子慎,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诗靡丽,工琢句。与刘孝威等十人号为高斋学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