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岸送北使》原文赏析-阴铿古诗-南北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11:51

广陵岸送北使原文

广陵岸送北使

阴 铿

行人引去节,送客舣归舻。

即是观涛处,仍为郊赠衢。

汀洲浪已息,邗江路不纡。

亭嘶背枥马,樯转向风乌。

海上春云杂,天际晚帆孤。

离舟对零雨,别渚望飞凫。

定知能下泪,非但一杨朱。

《广陵岸送北使》原文赏析-阴铿古诗-南北朝诗歌

广陵岸送北使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由于史料缺乏,我们无法考查诗人所送的“北使”是哪国的使者,也不知道他是在什么时候送走这位“北使”的。因此,我们只能从这首诗描述的景象中,来看看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使用的写作手法了。

全诗十四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行人”以下四句,是本诗的第一层意思。“行人引去节,送客舣归舻”两句是说,出行的人举着离去的苻节离去了,送客的人们也把即要回转的大船靠拢到了岸边。行人,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泛指出行的人,有时也专指国家间来往的使者。此“行人”引着“去节”,当然就更具有双重意思了。这样简明的开头两句,就紧紧扣住了题目,点明了诗意。虽然诗语中没有出现“广陵岸”“北使”的字样,但诗题、诗语互见,读者是会一目了然的。接着诗人紧扣“岸”字生发,进一步说明,这个送别的岸,是人们观赏江水起伏胜景的地方,也依然是郊野赠别的路口,从而再一次突现了“送”字。

“汀洲”以下六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意思。在这里,诗人没有具体抒写送别时主、客双方的言行,而是集中描绘送别处所的种种景象。“汀洲浪已息”,送别的岸边,已经风平浪静;“邗江路不纡”,北去的邗江,直直地伸向远方。听,岸边的江亭上,离槽的马在嘶鸣;看,船桅上,逆风的乌鸦在飞翔。回头望望江面,“海上春云杂”,江面上飘荡着朵朵彩云;远眺行人,“天际晚帆孤”,浮动着的帆船在暮色中缓缓地向远方驶去。看来,诗人送客是在春天,而使者渡江以后又是在广陵岸改乘帆船沿邗江向北驶去的。这六句诗语所描绘出来的,既不像是依依惜别或恋恋不舍的场景,也不见互视保重或各道再见的饯别,而是一片静中有动的客观的自然景象。这种情景,虽然诗人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种美的意境,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但总使人感到有些朦胧,有些静寂,甚至有些凄冷和悲凉,似乎诗人饱含着一种难言的惆怅和思绪。

“离舟”以下四句,是本诗的第四层意思。看来,诗人送别“北使”后,久久没有离开。暮色降临了,他还看着“天际晚帆孤”;天空落雨了,他还看着“离舟对零雨”。这时,行人的帆船冒着细雨行驶着,而送别处周围的小沙洲上,一群群野鸭在飞翔着。此情此景,诗人在想些什么呢?诗人的思绪似乎已无法控制,所以才含蓄地说:“定知能下泪,非但一杨朱。”谁下泪?看来诗人是故作曲笔,脱化事典,实际是在说自己啊!

据《列子·说苻》篇记载,杨朱的邻人丢失了羊只,派人多方去找,结果因为歧路中又有歧路,不知羊的去向,因而没有找到。杨朱得知后,甚有感触,产生了联想,因而“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现在诗人看到“北使”离开,竟然思绪万千,痛苦难言,以致“定知能下泪”,那一定孕有更深刻的意义了。

我们认为,要理解这两句诗语的含意,还是要从诗人生活的经历和时代上去认识。诗人阴铿,是南朝由梁入陈的一位诗人。据《南史》记载,在梁朝,他做梁东湘王法曹行参军;太清二年(548)侯景乱时,他做过俘虏。后来入陈,于陈文帝天嘉(560年至565年)中期,做过始兴王中录事参军,员外散骑常侍。他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我国南朝最混乱、最黑暗的时候。东湘王,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萧绎,也即是后来的梁元帝。侯景乱梁时,他不仅不增兵援救被侯景围困在台城的父亲,平息侯景之乱,反而勾结西魏,甚至屈膝称臣来扩充自己的势力。他企望萧衍死后由自己继位,因而残杀自己的兄弟和同宗,先后借用外力消灭了三兄萧纲(梁简文帝)、六兄萧纶、八弟萧纪(梁武陵王)及其他侄儿的势力。这期间,和所谓“北使”的来往是极为频繁的。据诗意,这首诗就可能作于这一时期。使节的来往,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政治斗争的发展,作为参与到这一混乱斗争中的诗人来说,限于种种身份和处境,看到这些情景,即使有所思考和认识,也是有衷难表、有话难伸的。当时国家的命运、政治的前途,不也是歧中有歧、茫然无极吗?因而他在诗中所表现的冷漠、惆怅、悲凉以至“能下泪”的思绪,也似乎就很好理解了。由此可见,全诗十四句,几乎十二句都是在写景,只在最后两句上由景入情,寄托着自己的无限情思,反而成为理解这首诗的“诗眼”了。

从诗歌的发展上来说,诗人生活的时代,正是以“永明体”为代表的靡丽诗风占统治地位的时候。诗人们竞尚绮丽,使事用典,讲究声律对仗,日趋走向形式主义。阴铿当然也难免时尚的影响,因而在本诗中也讲究声律对偶,雕字琢句。全诗除最后两句使事用典、加以脱化外,其他十二句几乎都是对偶句式,有些如“亭嘶背枥马,樯转向风乌”“海上春云杂,天际晚帆孤”等,还写得相当工整和精巧,字里行间都显示了锤字炼句的功力,但它还不是严格的“永明体”。全诗一韵到底,但黏对并不十分讲究;形式很像后代的排律,但平仄还没那么合律。应该说,它是由古诗向律诗过渡的表现形式。其诗语是清晰的,其意境却是朦胧的。诗人特别善于描绘景象,并描绘得那么具体、生动和真实,并从而用这些景象来隐寓或衬托自己惆怅的思绪。因而清浅中有深浓之趣,流丽中又不见秾艳之色,说明他还是能力避流俗的。杜甫要学习阴铿作诗的“苦用心”,陈祚明说他“无齐梁晦涩之习”,从这首诗来看,也是有道理的。

(任 重)

【诗人名片】

阴铿,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博涉史传,五言诗为当代所重。在梁朝曾为湘东王法曹参军。在陈朝曾为始兴王中录事参军。阴铿与何逊并称,传诗不多,风格流丽。

更多阴铿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