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疆场》原文赏析-佚名古诗-隋朝诗歌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3 11:28

叹疆场原文

叹疆场

佚名

闻道行人至,妆梳对镜台。

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

《叹疆场》原文赏析-佚名古诗-隋朝诗歌

叹疆场赏析

这首闺怨诗,摄取了感情变化的一个片断,短至一个瞬间,饶有情思,给人印象颇深。

全诗都缘着首句“闻道”展开。说是“闻道”,那“行人至”则听说而已。这二字看似率尔之语,却不可轻易滑过。如果主人公是个大家闺秀,或是“春日凝妆上翠楼”式的上层少妇,则可能会得到确切的消息,似不应有听说口气。既是“闻道”,道听途说而已,则主人公或许是个乡间田妇。这一句交代清了人物、事情,以及时间——乍闻,领起以下三句,引起一场情感的小小波澜。

突然听到久戍良人将至,孤苦滋味的离情别绪将要告以结束。久别重逢的喜悦,不可名状的激动,是可以想见的。她听到消息后的第一个想法是:“妆梳”,急急忙忙地去“对镜台”,去“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二句如小溪急流,一意而下,似不经意。但细想起来,为什么她首先想到的是梳妆打扮,而不是“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呢,究其因:丈夫赴军,农作、家务一股脑儿压在她的头上,大概也熬着“麻苧衣衫鬓发焦”的日子,昼劳夜作,无多空闲修饰自己;其次,不仅无暇打扮,也无心打扮。古语云“女为悦己者容”,即“岂无膏沐”,而家有红巾罗衣,而又“谁适为容”呢?去“对镜台”,而又作何为情。因而平日独居,一定是“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幹《室思》),必然是“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尘容垢面,岂能迎至长风沙。所以急忙拂拭明镜,着意修饰一番。

当她坐在窗前,按捺不住的喜悦溢上心头的时候,镜子里映出一个特写镜头——“泪痕犹尚在”,这位佚名作者巧妙地借着主人公视点而展现了人物自己。行人将至,镜子里肯定是“笑靥自然开”。不过,喜笑颜开之容,还有明显的“泪痕在”。曰之“犹在”“尚在”“犹尚在”,是情思的加强,这“犹在”之“泪痕”,说明她在“闻道”以先刚刚哭泣过,也暗示了行人去后的日子,她是在以泪洗面而“笑靥不开”。哭与笑,是情感极端的两极,这里以“闻道”作为界线,生动展现了情感转化的一瞬间,由哭、由泪而速变为“笑靥开”,这变化出自乍忽之间,愈是迅速,愈说明这一笑来得不易。所谓“人世难逢开口笑”,于她,则更甚。进一步看,这是战争不息,行人不至造成的,可与同代佚名“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参看。

题目是“叹疆场”,诗中没有叹字,也没有人物的叹息,但我们不是可以从倏忽的“笑靥开”里可以直感到先前的若许哀叹和思念?那犹在的“泪痕”,就是明显的暗示。张玉穀说:“行人未至以前,实有死生未卜,日夜愁苦意在,今绝不费笔,只就泪痕翻出笑靥,写一情不自禁的样子,而前此思念之切,意已曲包,何其活脱。”(《古诗赏析》)作者无异于一名高级摄影师,抓住人物笑靥乍开,泪痕尚在之瞬息间快镜头,而这镜头又非从人物本身径直取像,而间接从镜中——也是主人公自己眼中映现出来。构思巧妙,用笔新颖,为前人所未道,而具明白而含蓄、浅率而深刻的艺术效果。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片断感情的名篇,及“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名句相较,也无多逊色。

(魏耕原)

【相关阅读】

更多佚名的诗

阅读排行